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涉及到孝的定义,有三个重要人人物: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三人都是三桓一支,孟僖子生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孟懿子生孟武伯。
孟僖子:
姬姓,孟氏,名貜,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孟僖子将死,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师孔子学习周礼。好学但也没有多大成就。谥号僖的僖含义: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总的来说,一生浑浑噩噩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庸庸碌碌而已。
孟懿子:
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孟懿子,乃鲁国三大权臣家族接班人之一,连鲁君都要听这三大家族的摆布,孔子堕三都最终就败在孟懿子手中。但是对自己封地的人民还是不错的。所以谥号懿:温柔贤善曰懿,爱民质渊曰懿。
孟武伯: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音zhì),谥“武”。谥号武:夸志多穷曰武,志向很远大, 最后没有变成现实。举止乖张、粗鄙,不合礼仪,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孟懿子死后,由于孟武伯处理不当,致封地内部分地区人民叛逃齐国。
根据多方考证,孟懿子问孝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夫子68岁后返回鲁国之后,这时距夫子去世及孟懿子去世都已经没有几年了。
相必到了晚年,孟懿子思考自己一生,也多有困惑或悔意。尤其本与夫子有师徒之名分,最终却分道扬镳,不被列入弟子行列。他本遵父亲孟僖子遗嘱拜师夫子,到了他的晚年想从夫子那里得到一个评价,他自己的一生行为算不算得上孝。所以来到夫子府上,询问怎么样算孝,就是要夫子给他个评价。
虽然三桓控制了鲁国权势滔天,虽然天下普遍礼崩乐坏,虽然从家族私利的角度来说三桓心理平衡,但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很重名分的。虽然夫子一生不得志,虽然与夫子的政见不同,但是夫子的名望却是无人能及的。相必孟懿子回首自己的一生,感觉起码在孝上做得还是不错的,如果碍于师徒名分,能从夫子那里得到哪怕只是礼节性的肯定,那样即使公义有缺,起码私义无愧。这样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心理上能自我安慰,可以一俊遮百丑了。
夫子是什么人?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会违心也不会给人下不来台。面对这个自己曾经的学生,曾经助自己短时间内施展才华的贵人,最终也在鲁国毁掉自己抱负的当权者,鲁国礼崩乐坏的实践者,曾经颐气指使风华正茂,如今内心虚弱惴惴不安的垂暮老人。夫子怎么说呢?
“无违既是孝”
然后不待孟懿子继续纠缠,就说:“今天不巧,我正要有事出去,待来日再谈吧。”接下来吩咐弟子樊迟套车准备出行。孟懿子起初还有些不甘,随后释然,告辞出去。
夫子何等机敏,看到孟懿子与来时的沉重不同,表情释然轻松的样子,感觉孟懿子可能没有理解自己的本意。想到樊迟与孟懿子关系还不错,趁着樊迟驾车准备出行的空档,对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樊迟考虑片刻,想起孟懿子离开时释然轻松的样子,说道:“孟孙师兄想必是想让夫子告诉他,他算不算得上孝,您告诉他无违就是孝。当初孟孙师兄遵父遗嘱拜您为师,这么多年来,虽然做了很多错事,对夫子一直心中有愧,不过一直能恭敬地对夫子执弟子之礼。刚才我看到他来时顾虑重重,走时好像放下什么负担,比较轻松的样子。也许,孟孙师兄认为,在拜您为师,尊重夫子这件事上,他没有违背父亲的遗嘱,算得上孝了。您说的无违,是不是说不违背父母的嘱托就算得上孝。”
“唉!”夫子叹口气说道“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你们果然理解错了我的意思。如果孟孙以后问你,你就告诉他,我说的无违指的是不要违背礼,而不是不要违背父母的嘱托。”
“哦,我明白了夫子,孟孙做了那么多违背礼的事情,其实算不得孝。他跟弟子一样愚钝,理解错了夫子的本意。要不要我找机会告诉他呢?”
夫子沉吟片刻对樊迟说,“算了,他要是特意问,就委婉的说一下,不问就算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看今天这个样子,他不会再问别人了。再说也没用了,孟孙也老了,就让他安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