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大城市,而以往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却随之淡化了,莫说是上下楼层,即使是同层或是隔壁邻居也很有可能几年都说不上话。钢筋水泥看似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实则构筑了各自的堡垒,邻里关系反而疏远了。
在城市待久了,到是很怀念农村的邻里情谊。出门干活隔着几块地也能聊出个家长里短来,“我听到说杨家27打谷子,吴家也是那天”、“你帮那家打?”、“我家打谷子杨家都没有来们,我帮吴算了!”······
到了27这天,村里和吴家关系好的人家都聚集到了吴家的水田里,一同割稻谷,摆龙门阵。有心的主人家会煮点稀饭挑到田埂上,给大伙儿垫垫肚子,省心一点就蒸些馒头,来个帮手主人家赶忙招呼着吃两个,吃完卷起裤脚就麻溜的忙活起来。
干完活一般都到下午了,主人家再蒸上一锅米饭,炒几个菜,狠狠地犒劳辛苦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饭一群人要么围一圈打扑克,要么抽着烟看电视,待天色不早纷纷散了去,主人家忙不迭的送到门口说句谢谢慢走,并询问对方收谷子的时间,以免错过失了情谊。
虽是极其怀念这样浓郁的邻里文化,却很难回得去了,买房的时候就问了父母,他们是否愿意来和我们一起住。从他们的回答我能感受到他们其实是想的,但又有着担忧,父亲就提到别人讲话也听不懂,同住一层也互不搭理,他们是担心适应不了这样的城市文化,没舒畅的方言唠嗑,没人一起做小板凳吹牛,害怕孤独。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住的这一层6年了,周围不断有离开的和新入住的,认识的却不多,能说上话的极少,能串门儿的也就一两个。可想而知,假如父母来到这个城市,不懂普通话,那基本唯一能畅快说话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
几个月前受领导委派,和几位同事一同探望下班途中受伤的李姐。李姐人极为友善,在公司也是出了名的好相处,平时见她总是面带笑容,给人极强的亲和感。在闲聊中李姐和我们说起了她的邻里关系,其间她就提到她们家的门平时基本是不锁的,邻居们也很好,看她伤了脚踝纷纷推荐治得好的去处,担心找不到地儿还亲自带了去。
这样的邻里关系在如今的大城市里是极为难得的,眼睛能看见的是李姐家的门不上锁,看不见能感受到的是李姐对人敞开的心门,敞开心扉与人相处的李姐也赢得了邻里们的坦诚相待,这是相互的。
前不久的端午节,我把拿回来的粽子分了一个给我的邻居品尝,当时并没有很刻意的期待着有什么回报,然而就在今晚回到住处后,邻居笑盈盈的送来了一个很大很漂亮的菠萝。女朋友果断用它做了一盘菠萝烧鸭,味道很好,心理默默感谢我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