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作者:主编:石宣
20170928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405天)
《孩子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吗》(作者:袁倚乔)
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普遍有一个困感,即孩子被别的小孩子打了,如何应对?是让孩子以牙还牙打回去,还是忍气吞声。
案例:不同家长不同回应
ABC三位妈妈,面对孩子诉说被打了:
A妈妈:不由分说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你还好意思回来说?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怎么这么没用,以后打输了,别回来告诉我。”孩子悻悻地走开了。
B妈妈:转过身拉着孩子的手问,“你痛吗?让我看看。”孩子把胳膊伸过去给妈妈看,刚才还委屈的小脸,瞬间就没事了,并很坚定地说,“已经不痛了。”说完又跑出去玩了。
C妈妈:依旧摸牌打牌,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的一样,孩子默默地站了会,低着头,抹着眼泪走开了。各位家长,你们会选择哪位家长的做法呢?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7卷P.139-140)
一点想法
(Booboo微思录)
1.以牙还牙,以血换血,以暴制暴,结果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孩子的情绪,需要陪伴:让家,成为温暖的港湾,;让父母,成为孩子坚强的依靠、强大的后盾。
3.道理都懂,相信各位家长都会选择B妈妈,但是事实上做到的有哪些呢?为什么“臣妾做不到”呢?
知道不等于做到。
知道,后面加一个学习成长,最后就能够等于做到。
(知道+学习+成长=做到;知道+做到+悟到=得到)
Booboo
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