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本体上看,就是“语言文字”和“文章典籍”,从本质上看,语文是“为人”的学科。学习语言文字是为了阅读文章典籍,阅读文章典籍是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之“道”;学习语言文字,是为了能写文章,谈做人做事之“道”,谈经人济世之“道”。
作为启蒙教育,一般“小学”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这些都是识字的基础教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掌故性故事性很强的《兔国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行语言文字方面“小学”教育的《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古文选本中的《古文关键》《文章轨范》《东莱博议》《古文观上》等,都成了清朝兴学以前各书塾采用过的语文读物。
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品种,诗歌在古代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小学诗歌教学什么样,诗歌在语文课本中占多大比重,现在已很难知道,但从古典经籍是当时学生必读,即所谓“必习经”来看,时人重视诗歌教学和学习不虚。
古代学生习经,具体来说是学习“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书,其中的《诗》即现在通称的《诗经》。
古人学习《诗经》并不像现代,到了高年级才选学。古人是把《读经》作为启蒙读物,推荐给孩子读。《后汉书·邓禹传》记载,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年十三能诵诗”,这说明邓禹很早就读《诗经》了。
至于将《诗经》中的名篇选编入小学教材,则是通行各代的标准,一直到明清都这样。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张学生要学习《诗经》。其在《庄渠遗书》一书中说:“一日所读之书,皆用正书,不许私读《幼学诗》及《吏家行移》等书……只抄写风、雅、颂之诗全章,或一二章。”
第一阶段: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 代表的蒙学读物, 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 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可见,读散文、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
第二阶段:读写基础训练
这个阶段大致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
读:读经
在这个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知识。
“读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之所以汉语文教育重“读”,我们称“读书”而不是说“看书”,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而不说“书看百遍,其义自见”。
传统的语文教育,在读书时都讲究“吟咏讽诵““涵咏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咏,品味,感悟,这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极具特色的读书方法,也是汉语文独有的学习方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民族文化心态。
写:文章写作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
四五岁时:
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方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方面练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类似今天小学的造词写句子,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
七八岁时:
开始学文章时,作文与阅读就同步进行了。方式由抄写和模仿开始,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写的内容和形式随历史的发展日趋丰富,小到民间的简单契约碑志,大到诗赋策略,应有尽有。
汉代语文教育已经非常重视汉字书写和文体写作训练了。隋唐开科举之后,教学生应考的写作指导书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开始了。
当然,古代的教育还是比较重文轻理的。但是,如今令无数学生胆寒的数学,古时候也是要学的。小编找来了一道古代的几何题———
“圆外切六等边形法,以半径自乘三归四因开方,得外切六等边形之每一边,以图解之。”你会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