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越忙的人越累,就越不愿意学习自我管理和人生规划,更不愿意安心学习,只愿蒙头干活。
可越忙越累,你用的知识和工具越落后,你的事情就越多,你的效率也就越低。
这就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勤奋”的死循环,总是在努力,却得不到提高。
1.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的死循环
有人说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充电”不就可以了?
没错,你的确需要花时间来“学习充电”。
那学的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不一定,虽说“知识改变命运”。
可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更重要的是深度认知并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要用80%的精力去学习20%的关键知识。
有些知识值得学,有些却不那么重要了。
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值得学的呢?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
“临界知识”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也就是要认知事物的底层结构与规律。
通俗一点说,就是掌握解决一种问题的核心方法,一通百通。掌握了方法论,我们不用再去记忆那么的细节信息,能直接从方法论里推导出结果。
就像我们知道木头可以燃烧这个知识。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到,燃烧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点与助燃剂作用发出光和热的现象,了解了这个原理说不定我们就可以造出火箭的燃料。
也就是说要跳出“低水平勤奋”的死循环,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并且拥有深度认知的能力。
2.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
前面也说到“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己”,所以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临界知识”。
首先,我们一定要确定这个领域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想要有所提高的,无论是营销、法律、新媒体、金融还是普通的工种都可以。
找到这个领域的相关经典书籍,学习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如:复利效应、概率论、二八法则……
其次,我们要找到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的原始出处。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忽略这个步骤——找到结论怎么来的。追溯本源能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一个原理,发现它的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
就像你可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了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定律相当的不严谨。
最后,我们要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其实这个就是5Why分析法,我们需要不停的发问“为什么”,向更深层次提问,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第一性原理。
如果在一个领域没有相关的深层次解释,你就只能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如果验证成功,你很有可能会自成一派了。
3.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在找到“临界知识”后我们需要对这个知识进行一个深度认知并应用。
要进行深度认知迅速发现问题的本质,我们可以使用一种what-how-why的提问模型。
也就是我们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要问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怎么做这件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当你能够让自己随时都能站在why这个层面上想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比别人更快更准确的抓住问题的本质。
当你了解了某个原理和知识的本质后,你需要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
如果不能实际运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答案其实就是“刻意练习”。
关于“刻意练习”我之前有专门写过一篇书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一下。
具体的做法就是:
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地持续练习。
刻意练习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每天对自己进行反思,就如棋手在下完一局棋之后会进行复盘一样。
我们要复盘每天做出了什么决策,产生了什么效果,考虑如何改进以便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为。
4.后记
其实《好好学习》这本书也是许多“临界知识”的集合,如“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黄金思维圈”……
作者将诸多的知识规律,总结并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其实就是书中所说方法应用的最好例子。
这本书刚开始读或许会难懂,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多次阅读,并且对书中的概念进行拓展阅读,寻找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那些最基础又最有用的底层规律。
查理·芒格说过:“人们只要掌握和不停地应用所有明显而且容易学习的原理,就能够精通许许多多的领域”。
高效的学习其实就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