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阳台下有一个平台,上面通常有麻雀、鹡鸰、乌鸫等鸟光顾。天气好的时候,我会把家里洗电饭锅时洗下来的饭粒撒到平台上。这些饭粒一般不会剩下,光是麻雀就能在短时间内吃完。一天,我听到窗外传来几声麻雀的叫声。麻雀的叫声一般比较短促干脆,这次的声音一听就是两只麻雀,一强一弱,一老一嫩,辨识度很高。
我悄悄走到阳台边看,果然是两只麻雀。
麻雀是非常警觉的鸟,它们一边吃东西一边快速侧脸用一只眼睛看它认为有威胁的地方。很多时候,我拍摄鹡鸰或者乌鸫要比拍摄麻雀容易得多,因为这些鸟都没有麻雀那么容易受惊。当我的头或者镜头一旦被麻雀看到,麻雀就会飞走。
我很小心地透过纱窗看,麻雀一般看不穿纱窗。平台上是一只身形紧致,毛色较深的麻雀和一只颜色较浅,羽毛蓬松的麻雀。因为羽毛蓬松,所以它看起来更胖更大。那只浅色麻雀紧随着深色麻雀,不断地叫着,像是催促。深色麻雀不时从地上叼起我撒下去的饭粒,浅色麻雀马上凑上去吃深色麻雀嘴边粘着的饭粒。原来这是麻雀母子,浅色的是小麻雀,深色的是母麻雀。从外形上看,小麻雀比母麻雀还大。小麻雀正跟着母麻雀觅食。而母麻雀也正是趁着这机会喂和教自己的孩子觅食。小麻雀急不可待地不断纠缠着母麻雀要吃它嘴边和嘴里的饭,母麻雀也快速地一粒一粒把饭粒从地上叼起,或任由小麻雀从自己嘴边把饭粒叼走,或张开嘴巴让小麻雀从嘴里找食。小麻雀边吃边鸣叫,不知道是表示高兴还是在提问题;母麻雀也边叼边鸣叫,不知道是在指导还是在教训小麻雀。
这是我第一次仔细观察到母麻雀喂小麻雀。我有点奇怪,饭粒就在地上,为什么小麻雀不直接从地上叼饭粒吃而要从母麻雀的嘴巴里找吃。也许是因为小麻雀刚从窝里出来,只习惯母麻雀喂到嘴里而不习惯自己叼来吃。看这两只鸟亦步亦趋的互动很好玩。我于是找来照相机拍摄它们。用上照相机就无法隔纱窗了,很快,母麻雀就发现了我,它一下子飞走了。小麻雀迟疑了一下也飞走了。小麻雀已经飞得很好,这可能是它还能跟着妈妈的为数不多的时间了。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我又见到了这母子俩,但它们更警觉了,没容得我再次拍摄它们。
麻雀似乎是很爱干净的鸟。每逢阳光灿烂的时候如果有个小水坑,通常都能见到麻雀洗澡。麻雀洗澡时会把身体一部分浸泡到水里,似乎是蘸上水的意思,然后左右旋转身体,振动翅膀,抖动羽毛。这一抖动就把水花抖了起来。尽管麻雀只是小小的身体,仔细看也是水花四溅煞是精彩。认真观察起来,这些毛色和花纹都朴实无华的小精灵也是很有趣的。
春深初夏时节是小动物出窝离巢的时间,也是观察小动物比较好的时节。这时小动物走出窝外,露面机会比较多;同时小动物初涉世事,还比较笨拙。比如小麻雀就不像大麻雀那样警觉,看到人来了也傻乎乎的不知道做什么反应。初夏时常常会看到被惊吓的麻雀突然飞起,却不知道去哪里,定在空中犹豫到体力不支之后鲁莽地随便撞入某个地方。这是学飞的小麻雀常有的糗事。很多人都见过麻雀等小鸟闯进封闭的房间出不去的情景,那一般都是每年的初夏麻雀雏鸟学飞时冒失笨拙状态下的失误。不信回忆一下,因误入而被我们抓住的小鸟嘴边是否有黄色的喙沿,那就是雏鸟的标志。
今年的春天、初夏我因为退休了所以有机会更深入地观察了一些动物,感觉动物们其实跟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亲鸟与小鸟的关系上,相似度非常高。比如那麻雀雏鸟紧跟母鸟吃饭粒的情景,看着就像人类的小孩缠着母亲要吃雪糕,母亲买了蹲下来喂孩子吃的感觉;那雏燕飞上空中抢吃的情景,就像父亲高举着雪糕,一群熊孩子围着父亲争抢。
说什么动物没有思维和灵性,瞎说!只是人还不了解动物,还听不懂它们的语言而已。
退休后,少了跟人的交道,多了跟动植物的交往。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