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圈,感觉我动不动就在浪。其实前几个月,我每天都有上班的啦。
我的主要工作是带小朋友玩,小朋友按年龄段被安排到不同的活动室(各种做游戏,做手工等)。
回看一本子的文字记录,一些小朋友的面孔已记不清了(个人认为照片才是最直观的纪录方式,但在活动室里,我们不可以给小朋友拍照),但总有些贼可爱或很特别的,倚借当时的文字记录,脑子里现在都还能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个6岁女孩,进了活动室,洗完手,没有关水龙头。一开始我还只是诧异,怎么会有不关水的小朋友。当我叫她关水(我确信我的语气并不差)而她依然无动于衷的时候,我大抵知道,她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表现了。
然后她就各种脱鞋(跟她说不能脱鞋,她一会穿上一会又脱。在活动室里,我们不需要也不允许小朋友脱鞋。),把脚放到凳子上,抠脚,还一个劲地咽口水(似呕吐状)。我问她是否不舒服,想吐?她不睬我。于是我拿来袋子,跟她说如果想吐,吐到袋子里就可以了。她依然不理我(对我的话没有回应,不看我也不接袋子)。
做手工的时候,她把胶水弄出一大堆,滩到桌上,还放在手上拍。(讲真,这么邋遢的样子和行为,我真不喜欢。此刻的我,对她讲话少了某种亲切和友善,即便注意用词,也是礼貌性地生硬地叫她。她应该能感觉到我的不大友好,所以不理我)。带她去洗手的时候,她又把洗手液弄出一大堆,淌到水槽里,还在手上乱拍(哪怕3岁的小朋友,我都没见像她这样玩的)。我耐着性子,跟她解释为什么不要浪费水和洗手液。然鹅并没有用,后来的好几次洗手,她还是不关水,还是肆意地摁出洗手液玩。
去喝水,把水吐到地上玩,各种尖叫,怎么说她都不听(我心中一股厌恶感油然而生)。于是只好给她警告: 如果再这样就要给妈妈打电话,她就不能在这里玩了。听我这么一说,她跑到厕所的角落里躲起来。
她说话有时含糊不清,也不能(又或许是不想)很好地回应,我能感觉到她有时没听懂,根本不知道我在跟她讲什么,跟个3岁小朋友一样,甚至还不如一些3岁小朋友。
我越来越觉得这孩子不太正常,可是她妈妈注册她进来的时候什么都没说。我很好奇她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小小年纪都经历了什么,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后面的时间我已经没那么感到厌恶,转而是好奇,看看该怎样跟她沟通,怎样去跟这样一个小孩接触。
后来我很patient。也尽最大能力用她这样特殊小朋友可能接受的方式跟她讲话。后面她表现稍微好了些,答应我洗完手会关水。还突然跟我说“爸爸是赖皮。” 于是洗手的时候我就提醒她“你答应过我要关水的喔,你不想像爸爸一样赖皮对不对?" 结果她做得很好,自己关了水。尽管我觉得在孩子面前说大人的负面形象,影响不好,但在当时,我一下子想不到更好的方式跟她沟通。
【现在想来,既然她都答应我会关水了,我不该在她洗手时就去提醒,而是应该相信她,看她洗完手的表现,如果又不关水,再提醒她是不是忘记了,而不是用 “你不想像爸爸一样赖皮对不对 ” 这个话去 "鞭策"她】
她这种状态让我想到小时候村里那些父母懒惰成性,无人管教的邋遢小孩。她的出现,简直就是老天爷安排来考验我的。我越来越好奇,一个小生命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其实,她刚进来的前段时间,我真心没有办法很友善很nice地对她,我突然意识到,我也不过如此,对自己有点失望。)
这个航程的第三天下午我的排班也在那个活动室,很希望那个女孩也在,然后我可以弥补些之前做得不好的。
结果她真的在。我很高兴。于是我跟她打招呼,表达我的各种关心:今天过得怎么样?玩得开心吗?上次送的小鸟喜欢吗云云。她终于肯正常跟我交流了(放下心中的戒备,回应我的话)。
当时她跟另一个女孩正在涂头巾,那女孩已涂了一大半,她只涂了一点,一会各种玩一会涂一点,没办法专注。于是我建议,我帮着她,一起努力,挑她喜欢的颜色涂(我对她已经完全没有厌恶感,带着同情心,希望能用自己最大的热情,看看是否对她有一丝的帮助,让她行为举止正常一点)。
我各种用称赞,肯定,积极的口吻跟她沟通。她真的开始信任我了,还问我 “你昨天怎么没有来?” 带着一种质问的语气。我跟她解释说我有很多不同的工作,比如北极星,比如碰碰车,所以要去不同的地方,不能一直在一个地方工作。接着我问她“你今天上午来了吗?” 她没回答,旁边的女孩告诉我她没有来。于是我问她去干什么了?她没说。然后我说“你今天上午没有来,是有其他事情吧?我跟你一样,因为有其他事情,所以不总能来,明白吗?”经了解,才知道旁边的小女孩跟她是朋友,她们的妈妈是大学同学,那小女孩比她还小一点,但行为举止比她正常太多了。她真正的小名叫yangyang (因为有外国工作人员,我们给小朋友登记都用拼音))
后来yangyang就跟我各种讲,说她同学欺负她。
我问:“她为什么欺负你?”
“我不小心乱画了她的书,她就一直说我。我跟她道歉,她还一直说我。”
“哦,不小心画了她的书,你道歉了,她还说你。”
“我不知道她不让画。”
“那以后不随便画别人的书就可以了。”
“我讨厌葡萄,她老是欺负我”
"她怎么欺负你了?"
“我明明比她高,她还总说她比我高。”
“由她说去吧,她怎么说是她的事,你们站在一起,别人都知道谁高。”
“我们英语老师说我是火轮。”
“为什么说你是火轮?”
“因为我把葡萄烧熟,当饭吃,把她烧死。”
“你用什么烧?”
"用火。烧了葡萄,她已经不在了。“
“英语老师看见你烧葡萄了吗?” (当时我心里掠过一丝诧异和恐怖,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在讲胡话,但这样的想法出现在一个6岁小女孩心里,让我感到不安和担忧。刚好我在做关于儿童教育的主题阅读,也试着把自己认同的跟小孩沟通的方法拿出来实践。所以我在尝试引导她把内心的想法讲出来,尽量避免在对话中对她的想法和行为进行评价或贴标签)
她没有回答。
沉默了一会,我又问她:“你们班有几个同学?你最喜欢谁?”
“我都喜欢,除了葡萄。”
“嗯。那你最不喜欢葡萄的哪一点?”
没有回答。
“你最喜欢哪个同学?”
没有回答。
“那教你的一共有几个老师?你最喜欢哪个老师?”
“我们班有4个班主任。所有老师我都喜欢。”
。。。。
我们一边涂头巾一边聊。她画的时候还不时地把笔画到自己脸上,脖子上,手上。我不知道她这是在表达什么,就没有制止(可能是尹建莉的书对我影响太大了,我觉得在不产生危险的情况下,尽量不对小孩说“不”,而是让他们随性一点)。当她用红色笔涂嘴巴的时候,被我制止了。我说“这个不能放嘴巴,吃下去会有毒。” 叫她拿纸巾擦掉。她听话地照做。洗手的时候,又没有关水就跑走,跳到一旁开心地看着我,像是故意的(对我的友好和耐心刻意挑衅,这也是出于一个孩子的不安全感。她在试探)。我友善地提醒她:“yangyang, 过来,你是不是又忘了我们的约定了?一定要关水喔,相信你下次就会记得了,对不对?” 我帮她关了水。
又回来涂色的时候,突然听到她说“我要浪费很多洗手液。” 刚好我拿的画笔快不出墨了,于是我说:“浪费可不好喔,你看像这支笔,不知道被谁浪费了墨水,现在都快用不了了。因为浪费,我们画不了了,这样真的不好。”
“是谁浪费的?”
“呃,我也不知道。”
“她们怎么浪费的?”
“可能是画完没盖笔盖,所以墨水就流完了。”
她把手伸到笔尖,“咦,怎么是湿的?”
“墨水就是湿的呀”
又伸手来摸,“为什么是湿的?”
“因为湿了才可以画到布上啊。” 她像一个3岁小孩开始接触新东西一样,好奇地又来摸,我说 “最后摸一次啦,我们要加油努力画啦。” 还指定两个图“你负责这个,我负责这个,好不好?”
终于,她完整地涂完了一小个地方。后来我让她自己涂,她选了黑色笔,涂到半,自己又拿来一支黑色笔,要我跟她一起涂那部分。
后来一个男孩说她涂得不好,乱七八糟的,她又尖叫了。我郑重地跟她说:“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我就很欣赏我们合作的画,我觉得是凌乱美!”然后拿头巾跟她发癫。她很开心。
在后来的活动里她表现还挺好,没有其他太多的麻烦。
从一开始接触这个女孩,到最后,我看到了自己态度的转变对小女孩的影响。也庆幸当时活动室只来了3个小孩,我得以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小孩就是一面镜子,他们很敏锐,很真实,你是否真地尊重他们,是否真地关爱,用平等的心对待他们,他们都很能感知。一般来说,你怎么对待小孩,小孩就会怎么对待你。我认为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