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应台的《目送》一书中,我们既可以品出骨肉至亲之间的深情,也可以领略朋友知己之间的厚意。
龙应台在第一章中描写了自己的母亲与儿子。写到了面对日益衰老的母亲,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时连自己的女儿也不认识了。
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一个片段:作者回家陪母亲休闲,到了晚上她躺在母亲身边,轻轻抱住了那具不再强壮的身体。第二天早上起来,母亲激动地对她说:“昨晚,我女儿回来了,她躺在我身边。”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即使她的母亲已经忘记了大部分的事,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女儿了,可是她仍然可以记得女儿躺在她身边的感觉,明确地讲出昨晚躺在她身边的是自己的女儿。
龙应台写到自己与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变化。送儿子外出求学,写自己在和儿子在逛街时喜欢东指西指时,儿子告诉她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一系列的小事。随着长大,父母与我们改变了角色,逐渐转变为弱势的一方,渐渐失去了话语权而变得小心翼翼。
文中作者描写的一个场景同样令人深思。当儿子回到家,作者给他煮了一碗面,他儿子问她:“这是什么时候的菜了?”然后带着她去市场买回来了上好的食材,让作者在一旁看着他如何做菜。最后问作者:“你学会了吗?”“是的,我学会了。下次做给你吃。”“不,我不是让你做给我吃,我是让你学会了,做给自己吃。”
是呀!下意识的一句做给你吃就是龙应台对儿子最深沉的爱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好东西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孩子。像我们现在学会了一道菜只会欢呼一句:“我的食谱又多了一道菜。”为人父母的他们却总会念叨着:“今晚又可以给孩子换一道菜了。”为人父母的他们总会多一份为人着想、设身处地的大度。
我在读《目送》这篇文章时,在读书笔记里写到“在龙应台的《目送》中,“背影”成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喜悦,其中参杂了点点无奈的离别之憾。在我注视着的、那个你离开的方向上,你的背影日渐雄伟,无所顾忌地欣然走向远方,没有一个回眸却叫我牵肠挂肚。父母目送的背影日渐雄伟,而子女暼见的身影却日渐消瘦。可能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成全吧。我极目远望,却只瞥见一抹残影。”
主持人撒贝宁说:“父母看似任由我闯荡,去按照自己的路走,其实他们的目光一直盯着我的背影。”
读《目送》总是会让我有一种别样的宁静。看着作者的情感经历,总会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与家人相处的小故事,也让自己明白了亲情的厚重,亲人的珍贵,即便不能让你一生无忧,但家总会给你一个躲避风雨的港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回头看总会看到坚定地站在你背后的家人。
在《目送》的最后一章中,作者写到了父亲的离世。“对生命的目送,对时间的无言。”龙应台如此总结《目送》一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身为母对儿子渐行渐远的无奈,身为子女对父亲离世的悲痛,对母亲病重的殇痛,身为朋友,对友人关怀的感恩。
在《目送》的最后 一部分中表达出的对父亲离世的悲痛给我的震撼最为强烈。试想一位倔强了一生,要强了一生,拼搏了一生的父亲,到最后连吃饭、走路都需要帮助,在轮椅上了却残生的父亲给了作者怎样的悲痛?看着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面前一点点从急气风发变得双目失神的无可奈。
作者所经受的与我何其相相似。
嗷嗷少儿,伤孤惧单。初为学生,初到学校,在我不愿意上课时,是爷爷陪我坐在教室,陪我上课。我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浮朴善良,虽识字不多,却对于子孙的教育极为重视。故此,在他的陪伴与劝解之下,我战胜了恐惧,留在了教室。从起初连爷爷去卫生间也要拉着他,再到在校门口与他笑着挥手告别,其间爷爷付出了太多心血。从我第一天上学开始,他便一直坚持送我上学,从送我到学校,到后来送到村口,到最后送到家门口,直到他离开的最后一刻。后来自己一人上学时从害怕到适应那是一段漫长的自我疗愈。
还曾记得他病重时,我在他床前撒泼打滚让他送我上学,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为了我奇迹般地又一次站起来送我到了村口,那是最后一次送我上学了。也曾记得一年级六一儿童节时拿到第一张奖状时,爷爷的惊喜。他把那个学校奖励给我的红包藏起来,给了我五十块,但那个红里只有七块钱。当时因为换得更多的钱而感到开心,现在才知道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孙女的极度肯定,那是一位爷爷引以为傲的资本。后来奖状拿了无数,奖金也翻了几倍,却再也没有那个收藏我奖状的人了……
看到龙应台目送父亲离开时,我又心疼又羡慕。心疼她失去至亲,也羡慕老天爷对她的眷顾,让她有幸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与父亲道别。
而我显然没有她的幸运。爷爷病重,我却因为贪玩和堂哥去爬山,回来看见庭院中站满人,门口摆着一副棺木。这时,堂哥松开了我的手飞奔回家,而我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了自家那个明明很熟悉,此刻却无比陌生的庭院,那一刻我不知道为什么心会那样的痛。突然迈开了小短跑进了爷爷的卧室,看到好多人围着他,我害怕得哭了,哭着上前要拉着爷爷的手,扑进他怀里,跟他说:“这里好多人,我害怕。”也正是因为这哭声引起了堂哥的注意,一弯腰把我抱了出去。
我看到妹妹蹲在水沟边哭,我走过去也蹲在那里哭。一个七岁的小女孩,一无所知。一味地哭得撕心裂肺。这时,堂哥从我们面前跑过,一边跑一边手抹眼泪,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堂哥哭,由此更是感到不安,哭得更大声了。我隐隐觉得我似乎永远失去了爷爷,“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我想这也是我当时的感受。未能亲自目送爷爷的离世,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但是“我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龙应台的《目送》不仅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更是对亲情的称扬,对生命的敬畏,对时间的延展。
我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我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我相信只有对他人对父母付出爱,那么即便难以十全十美,但也不至悔恨一生。所以从现在起多给父母打一通电话,多与他们讲一句话,仅仅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因为他们的爱很广博,但他们的要求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