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是启蒙。
母亲幼时家里窘迫,考上县五中却辍学了,后来闯荡,仍不忘那份读书的快乐。常听她回味上学时的美妙,闲暇时览文章的忙里偷闲。结了婚有了闲钱,就把书架填得满满当当,不时写几篇文章,确有几分文艺气息。我便是在这书架下长大的。
仍记得第一本书是英文版《海的女儿》,但带了中文翻译,唯一让我看下去的是它绝伦的图画。这本书是对我英文、美术的启蒙。实在看不下去,就拿起诸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之类的儿童绘本翻下去。三指宽,一会儿就看完了。这是对我文学的启蒙,价值观的塑造。然而不全是精神层面的,也有《折纸大全》对我实践能力的启蒙,《十万个为什么》对我科学探索、质疑精神的启蒙。
少年读书是陶冶。
小学时的读物近乎是一种意外。那时,总见订书的宣传单,可吸引我们的却是那随书赠送的玩具。看中积木,我便忙去报名订购《经典文学》。小学时光总是充裕的,没事随手一翻,心直勾勾的被它抓住。一篇篇的文章,优美的词藻,动人的情节,立体的人物形象,荡漾了我原本平静的灵魂。
后来,我央求着母亲为我订一些诸如《东方少年》《人民日报》《意林》《读者》之类的报纸文刊。《意林》是我想提高作文水平,急功近利地去看的,始终看不下去。早读晚读,天昏地暗,始终读不进去。后来不订时,买了它的杂志,反而觉得蛮有意思的,道理写得有趣又贴近实际,有股亲切感,像知心朋友一样。初一那年做手帐,硬是把喜欢的文章装饰得漂亮,这是对我感性的陶冶。
初二那年同学借了我一本小说《红楼梦》,本是抵触的,可林黛玉确实美,美得像高山上的雪莲,言谈举止间透着优雅与高贵以及些许的灵动,这也促使我去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记得《意林》上有篇文章引用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词句,看了尤为喜爱,头脑一热,买了本《李清照词集》,发现在她“徒要教郎比并看”细腻笔触下,也藏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赤诚之心及“梧桐更兼细雨”的曲折经历,这是对我文学的陶冶。
尤记那时擅长文科的学生人手一本小说,我也不例外。最喜欢的便是《至尊女医》一类的武侠小说和《伪装学渣》一类的校园文学,这是对我想象力的陶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概是我最爱的红色经典,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妮亚与保尔平等又高尚的恋情,后来吸引我的却是文字中传达出的钢铁般的不屈、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此前我从未感受过文字中的这般冲击力与震撼感。我确实被它征服。于是,我看联系社会的经典。《骆驼祥子》《阿Q正传》对腐朽社会的批判、对祥子阿Q怠惰的批判,总在警醒我要上进。我又看起外国文学,如用简单文字阐述爱与责任并行,时刻保持童真的深刻道理的《Little Prince》、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构造奇妙的魔法世界的《Harry Potter》以及用女性身份和经历传达冲破枷锁追求自由精神的《Little Woman》,这是对我经典欣赏的陶冶。此外,还有对我语言欣赏的陶冶的是泰戈尔的《飞鸟集》。
然而,近期也在读《毛泽东选集》。润之写的文章也有意思,善用比喻列举,逻辑清晰,语言上不模棱两可且通俗易懂,是难有的雅俗共赏的文章,而在读文章中又学了历史,这是对我写文章、明历史、培养家国情怀与红色精神的帮助。他的文章的确如老师所述的那样有力量,每篇都目的明确,号召也颇具感召力。
读书是启蒙,也是陶冶,是有益的,能在心灵植起大树的。从小读书,长大后仍要继续。
2024—11—26
作者:县一中高一(4)班 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