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赛课很是仓促,周五公布了赛课安排,我是周二上午第一节。但我周六出去学习,周一夜里才回来,根本没有备课和印制导学案的时间。匆忙之中,只好将课调到下午第一节,好挤出时间来印导学案。
不管是校级赛课,还是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老师们大多选择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尽量一个课时把重点全部讲完。我总是想尝试选择一个长篇,选择一个切入点(只是一个)讲一个课时,但总是因为各种忙而搁浅,这次时间这么紧,也只好“吃老底儿”,用以前讲过的旧教案了。
周一夜回到家已经十点,顾不上和老公孩子亲热,马上打开电脑,翻出以前讲过的优质课教案和课堂实录看了一遍。每次看以前的东西,都觉得很幼稚,那些曾经洋洋自得的教案,如今看来,竟如此不堪一一先概括文意,再分析人物形象,再品味语言,真的将一篇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
于是,我将导学案做了调整。学完字词之后,首先理清文章思路;再圈画出人物描写的语句,有感情朗读,体会其作用,批注到课本上;接着讨论主人公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最后探究文章的主旨。
现在再来反思这节课,觉得成功之处有:
1.导课时问学生看到题目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答“泥土为什么是甜的”,探究主旨之前说“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泥土为什么是甜的呢?”由此引出对最后一段(即主旨)的展示,把问号拉直了。
2.学生都抓住神态动作等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我从“终于”这个词入手,分析传达室老头出他热心善良的性格特征;从“照例”一词中读出主人公生活的艰辛,并告诉学生读文章除了人物描写外,极普通的词语可能也有极丰富的内涵,不可忽视。
3.展板利用充分。先是听写生字词,然后是各组书写自己的探究结果,而且学生的板书用白色和彩色粉笔,比较醒目。
但是,也有不如意之处:
1.学生读得少,尤其是缺少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语文味儿不浓。
2.学生展示时间长,补充质疑太多,导致时间紧长,最后的小练笔放到了课下。
如何让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浓起来,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