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我已经忘了,刚才写好却没有及时存下来的文字,吐血。
突然觉得文字真是件时效性很强的东西,比如我20分钟前写的文字,现在已经不记得写了什么,又比如本来想好的主题,到了晚上真正动笔去写的时候,就会完全颠覆一开始想写的内容。
文字,实在是过期不候啊。
昨天看王安忆的散文《虚构之余》,她说她不太敢写散文,因为散文常常写实,写实会有很多桎梏,不好写。所以她成为了一个小说家,从一开始写的是小说。写小说能够天马行空地想象,按照自己心意认认真真的去布棋,有了灵感,即可写,写的时候,人物活了,尽可以按照自身性格发展开来,而小说家只是把他呈现出来。
我一直觉得散文这种文体,界定得模糊不清。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解课文,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而到我真正去接触,却发现这个度很难把握,经常写出类散文类评论,类散文类故事的文章。
小说我还没有尝试过,不过我觉得能写小说的人,心里必定有一个自己构筑的巨大城堡,每一间房间都设计巧妙,每一级台阶都有自己的含义。简友圈里有个朋友@婴儿看世界就是写小说的好手,我时常感叹,人家怎么能想出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么精彩的情节推进。
我自己也是想尝试一下写小说的,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或许我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想像,写自己不切实际的梦,写身边人的故事,把他们虚构成小说人物,这么一想,顿时觉得容易许多。
以上都是自己在手机上信手敲击下的文字,可能下一秒,我的思绪又变化了,跳跃到另一个主题。我不知道这种随手捡着碎片时间敲击下来的文字有没有用,会不会显得很散,是散文吗?也许都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抓住的中心思想。但题目说的,过期不候的文字,是否就是文章的中心呢?To be,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王安忆在《一挥十年》里写到:
思想的产生不那么容易,落到纸上也很不轻松。不是因为枯竭,更不是因为谨慎,倒是因为相反的情形。思想随着斗转星移,变得沉甸甸的,借用一个形容词,有些“积重难返”的意思。
她本意是想写自己写了几十年字,下笔沉甸甸了。但我想用第一句话来展开:思想的产生,如时间一般斗转星移,如果不即刻付诸笔上,转化为文字,那么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以后,我可能都不记得自己曾思考过什么了。
再摘一个小段,写得实在契合心境,虽然我并不是以写字为生,但写字所给予我的精神力量,也如王安忆一般,想用文字,抓住思想的光和暗。
如我们这样以纸笔为生的人,时间的流逝是多么迅速啊。以白纸黑字承担思想,真是不堪重负,于是,一切变得虚无,正合了时间的虚无性质,这才显得光阴如梭,生命在思想中流失,伸出手去,握住的是什么?空气,还有光和暗,这就是我们的思想的形状吗?此时此刻,悲观主义又一次袭来,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走完它的征途,前边才有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