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在九月的第一天,迎来了我的30岁。
30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孩儿乖顺,生活平稳?
细数下来,我的三十和这些词语没有一个挂钩,反而都是它的反面。
三十岁,单身,工作不稳定,生活奔波。哪哪看着都不尽人意。
最近我的母亲又开始为我的婚姻着急,花钱给我算命,算我何时找寻到一个好良人嫁了。连许先生在暑假上来广州看望我,在发现我做饭不行,冰箱都是速冻食品,洗手间灯泡坏了要经常摸黑后,突然就着急拜托起他的朋友关系替我做起介绍。
我是觉得这都是些生活上的小事,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在他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自理的我,一个人在外根本照顾不好自己。他们急切的希望有个人可以在广州代替他们照顾我。我开始经历了被催婚的阶段。
每每他们和我提起,我都说,好啊,好啊,听你们的。我知道他们的忧虑,知道他们的担心。他们是想给我找一个可以托付住的人与我在这日渐微落的生活里相扶前进。
但我也很清楚的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比起29岁的我,更早年龄的我,更明确清晰的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也为此在追寻着这个目标。
我要的是成为“我。”
一个思想自由,精神自由的我。
我比起过往,变得更从容,更自信,更温和,也更勇敢,知识储备也变得更多,精神世界安静且丰富,内心少去了很多浮躁,逐渐沉稳。不太计较,也不太执妄,也更接受事情的自然发生和自然结果。
“有则有,无则无。”
其实,我并不害怕单身,也不孤独单身。于我而言,孤独反而是一种快乐。在相对的安静空间里感受着事物微妙的变化,感受着自身内心的念头变动。
我越来越喜欢“安静”这个词。
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静心工作。这是我想要的状态,也是我正在努力实现的状态。
去年的生日搞了很大的仪式,办了party,很是热闹。今年这些都没有,没有宴请朋友,也没有仪式,蛋糕最后也不订了,只是订了一束花,把家里收拾了一顿,把坏掉的灯泡换了,做了一顿饭,好像往常一样就把这个不一样的日子过了。
生活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但生活又每天都不一样。生日也好,仪式也好,其实最后过的是自己对生活的心态。
只有自己觉得快乐自在了,那么一切都是快乐自在的。倘若不是如此,那么再大的仪式再多礼物,最后还是落于一场虚空的躁动里。
临近最后的半个小时,家里人叮叮咚咚的给我发来信息,许先生给我发来一段文字:
“三十而立,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要理会耳边的声音,试图走慢一点走稳一点,再静一点,这样你会听到你内心的声音,你就能通过外在的行动来建立你内心的秩序。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用一两年的时间彻底改变自己的处境,与其惶恐度日怕这怕那,不如做一年苦行僧,通过艰苦卓绝的学习爬上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去做你害怕做的事情,去做长期而艰难的正确的事情。
在泥潭里活着的人,不过是一只虫,一个兽,一条鱼,他人手里的风筝,一个拉线木偶,要全力以赴拼命挣扎摆脱牢笼做一个人。祝你生日快乐!”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呢?
更早以前,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意思是,三十岁时要学通了五经,要经业成立,要著书传学。
南宋朱熹则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更能成功。
也有很多人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比如冯友兰就认为:“孔子说:‘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但不管是立学,立道,立礼,还是立德,其实都是在立一个“安身立命”。
立一个——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祝所有30岁的女孩儿都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