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五章了,前面的内容由很多都是我未曾学习过的,也给了我很多颠覆性的观点,受益匪浅,今天终于让我遇到一个我擅长的了。本章节内容逻辑也略显粗糙,多少可能会又一些吐槽。信心还是来自于专业,在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关于激励我还是由很多经验的,也在工作中进程实践应用。相信可以比书中描述的更加准确和仔细:
1、打破德西效应“德西效应”
文中第一句就说“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减低不满。”首先这句话我时不能完全认同的。涨工资是一个管理行为,行为对应的是一个人的成绩和努力,如果在一名员工的努力和成长得到了认可,涨工资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是可以通过涨工资得到满足感的。当然,如果一个员工一直很努力,甚至得到了更好的成绩,在薪资上却迟迟没有反馈,这才让员工产生巨大的不满。所以,物质奖励的使用要看使用的时机是否正确。
之后作者奖励一个老人和孩子的故事,老人通过给门口吵闹的孩子钱,让孩子的玩耍从娱乐目的变成了获得物质奖励,通过减少奖励引发不满,最终达到了赶走孩子的目的。这也不能佐证“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减低不满”这一观点。因为,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说明的是物质奖励的激励效果是会不断降低的,目的在于鼓励多给予精神上的激励,慎用物质奖励。
所以,综上更准确的说,对员工的鼓励可以通过涨工资来表现,但是不能只单调的以物质奖励为唯一方式,更不能当作最主要的激励方式。比如,一个员工今年的绩效达到了一个的新高,领导奖励涨薪2000元,那么明年依然获得这个成绩如何激励呢?再创新高如何激励呢?其他同事也到达了这个水准如何激励呢?即使方法规则明确,但是单纯的物质奖励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就像我们从初入职场,到薪资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都只是当时的快乐和成就感,得到了一个薪资的水平就会把它当作是工资收入的基本点,而不会一直快乐。一旦遇到了不顺利,不开心,甚至降薪反而受到更大的打击。
激励,不能只用物质,更要用精神。如果要给出一个比例的话,理想状态是3:7,3分物质,7分精神。睿智的领导者都知道,给员工最好的激励就是当众表扬,给与充分的认可。因为,认可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物质,只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工具。
2、夸奖要具体
很多领导不会夸奖员工,就像很多家长不会夸奖孩子一样。领导会拍拍员工的肩膀说,干的不错,做得很好,果然是个人才等等。这些夸奖两个字形容“空洞”,四个字形容“食之无味”。员工此刻只能附和,“是领导管理的好”。空洞只能换来敷衍说的可能即使这种状况。很多领导会在下属完成业绩任务的时候喜出望外的夸上这么几句,其实对于员工来说没有什么营养。心理阳光的员工会认为领导认可了自己,阴暗点的就会觉得领导是个只看结果的人,完成任务了什么都好说,完不成可就是另一幅嘴脸了。
夸奖员工和夸奖孩子是一样的,一定不能空洞,要具体。要让员工知道他哪里做的好,怎么个好法,真正具体的鼓励才能让员工知道之后应该怎样做,哪些行为应该继续做下去。如果不能夸奖到具体的点子上,不如不夸,大家都尴尬。
3、激励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领导在工作的过程中极其严厉,不苟言笑,实际上是不懂得调整心态,没有办法给员工带来轻松愉悦的工作状态,因为他自身就极其焦虑。在完成一项工作时,一定要把激励用在过程中,时时刻刻去发现员工做的好的地方,及时给予激励。激励是有及时性的,如果都攒到最后完成任务了才激励,那就像一直否定孩子,等孩子考上大学了才说一句“爸爸就知道你能行”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在帮倒忙,自己还以为自己憋得很辛苦,自己很伟大。很多孩子这么毁了,很多员工也死在了这样自以为是又不懂学习的领导 手上了。
激励要及时,在过程中多观察、多总结、多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要等到结果出现了才去考虑如何激励,实效性已经错失了。更何况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但是员工的努力和付出依然需要被看到,否则的话一次两次无法达成目标,团队的士气也就懈下来了。
文中最后总结两个要点,一个是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个人认为这是工作态度的树立,不是一个激励可以决定的,仅供参考。第二个是激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这点难度更大,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无法完成的正确的废话。从同理心做起吧,但是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可以踏实一点先做到不要自以为是的去随意激励,可以从人类的基本需求“马斯洛”理论开始学习,了解人类的共性。从人性出发的激励至少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