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分享者依然是章总,主要分享内容是他的母婴企业的商业逻辑和企业发展思路。
说实话,我们虽然是母婴行业的消费者,但对行业的运转规则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发言权。但他的分享中的一个结论却让我如芒在背。
结论的大意是,父母们常常因为恐惧和焦虑而付费。比如因担心其他的孩子补充了某种营养成分而自己孩子没有,所以掏钱买下某个产品。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孩子学习了某些课程,害怕自己孩子落后,所以付费参加某些培训。
从父母的视角回到自身,我又何尝不是常常因为恐惧和焦虑付费?当我看到别人考过CPA指日可待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我三四年前就开始考了,现在才过了一门课。而同伴去年才开始考试,却每年都有通过的科目。我痛下狠心,付了半年的工资参加培训班,不就是源于这种焦虑和恐惧吗?但是付费是否确实能够帮我通过CPA呢?理智地想想,通过考试这件事情,根本不是源于付费与否,而是看个人努力是否真正到位了。即使付更多的培训费,我却永远不去行动,难道知识就会自动跑到我脑子里去吗?
有的时候,付费是必要的,当我对一门课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如果有老师高屋建瓴、提纲掣领地为我描述一次,那感觉就如醍醐灌顶,远胜自己漫无目的的研究。但是如果我把自己当做高傲的甲方,恨不得老师把六门课嚼烂了喂到我嘴里,连下咽都懒得的时候,付费根本毫无意义,只是掏钱降低了焦虑感,提前透支了自我实现的快感。梦醒时分,仍然是要面对现实,该上的课,该背的条文,该做的练习,一个都不能少。
以上的道理,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我们辅导作业之所以咆哮,其实就是焦虑的一种释放。我想,这种焦虑同样不是一次两次辅导班能完全解决的。教育和学习一样,都需要付出,如果从不付出,如何要求孩子自动就懂得道理,自动就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