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老师在文章的开头讲述其父过继给支家,并且介绍了其家庭成员。
接下来又说起爷爷走南闯北做生意,作者父亲在当时局势严峻的情况下仍然与中共地下党赵刚有着深厚的情谊,将其视为知己并为他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便利和帮助。
在日本侵华初期,由于当局面对日本人的大举进攻下,国民党不堪一击一路溃败,造成大批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这样描述:爷爷带着一大家子人老老少少悲惨逃难,个个神不守舍苦不堪言。
在面对日军猖狂的攻势下,新四军为暂避锋芒开始北撤实行战略转移,等待有利时机彻底打败侵略者。作者父亲与抗日人士赵刚还拟定了暗语以利联络互通信息。
作者父亲原来开米行,并且以此来为抗日志士赵刚搜集对敌斗争的情报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其父的米行政府方面采用公平合理的赎买政策使其过渡到国有化的过程。
随着土改政策的实行,为了使每一个农民都获得“耕者有其田”顺应民心的英明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父亲又找到安身立命自食其力的工作岗位。
为了实行农村耕种技术升级换代,新中国又致力于开始兴修水利的工作中去了。于是,上级领导看其父亲精明能干就推举他为全乡水电站总负责人并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
为了落实各村都得拥有一座电灌站,在这个大前提下还要开掘大渠道。小水渠及斗门等设施,整个工程还要穿越河底隧道。就这样,作者父亲从这项工程开始到全线胜利竣工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大功告成。
总之,作者父亲不仅在抗战时期为国效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作者父亲还有着经商的天赋,在那些年里他自主创业购买轧棉花设备,为村民提供轧棉胎。轧褥子服务,靠此副业他们家又提升了经济条件。此后又购买了房产,因而,他们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人家。但后来由于形势变化,到文革开始这项生财之道就此打住。
作者父亲多才多艺,在全国解放初期,当时农村里缺乏师资力量,原本领导上想让其父当老师不被应允。不过,他还是向学校举荐了一位很有学问的石禧爷石老师上任,并说他就是年纪大了一些,其实也不算大当时才肆拾几岁。校方说只要他有学问其他无关紧要就没问题。作者在介绍石老师的章节里说,石禧爷家有房有田家境富甲一方人家,后来由于他生活不节俭,家当竟被其挥霍完了,而饱读经书的石老师又将自己家的境遇的变迁也融进自己的名字中去了,故把自己石禧爷的名号改称为“石守白”。就这样石老师大起大落一生的传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