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大师,而予生也愚,只知道先生是大师,竟不知先生为何大师。找来季先生的文集《我的人生感悟》。一翻酣畅拜读之下,方知季先生研究的是语言学。非但是语言学,也是散文家,这本书中文章大多成文于90年代,想来那时季先生已经80多岁,尚能我手写我心,可谓幸甚。
1
季先生生在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对比我这些日子来所历所看,感慨颇多。季先生人生旅途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稍有偏差,就滑入不可知之逆旅,然而他终究走入了坦途,走向了大师之路。后辈如我思之鉴之,同时痛惜,社会上这许多人面对同样的转折,却滑入歧途。
季先生6岁时便离家求学,远离父母,一生再未回去,以致季先生母亲说:早知他一出去便再不会来,当初就不让他出去。季先生6岁便远离父母之爱,却没有变成一个问题少年。季先生在书中并未多述6岁之前的事情,把在各个文章中散落的情节串起来,可以看出的是,他父亲把与兄弟买中彩票后分得的1000块大洋买房置地后又迅速挥霍一空,家境骤起骤落。在季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许多对母亲的回忆,大多与吃相关。母亲看着季先生津津有味地吃所谓的“月饼”,自己舍不得吃一口。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占据影响最大。一个人的成长出现偏差,与小时候得到的爱有关系,要么过少,要么过多。
2
曾看到央视12套的一期节目,说一个少年,在14岁时因抢劫被劳动教养,出狱后再犯,被判两年半徒刑。在离刑满释放还有半年时,他给父亲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监狱的心理辅导老师和节目组探讨其原因作了该期节目。当少年的父亲接到信时,看都没看,脸上毫无表情,说随他怎样样,管不了。少年何其不幸。
每一个子女都是父母的作品。在少年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父爱母爱是缺失的:从小跟奶奶在老家长大,父母离异,长大后回到父亲身边,而这时父亲身边已经有了新的妻子和女儿。在少年第一次劳教后准备重新做人,请以前一起混的朋友吃饭,算是告别,然而父亲却在最后关头变卦,把少年和他的朋友们拒之门外。他这一举动,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不归路。在节目的最终,父亲到看守所看望了少年。少年又何其幸,遇见如此契机得以和父亲沟通。
问题少年恐怕都有自己辛酸而不能对人言的经历吧。如果每位父母都尽到自己的责任,何至如此呢。事有过,又有不及,溺爱与漠视都是害了孩子。
3
在季先生童年,父母并没有期望他成名成家,倒是他的叔父对他寄予厚望。6岁便把他接到身边,悉心培养。有件小事可见一斑。叔父见到他的国文教科书《阿拉伯的骆驼》一文,文中骆驼居然会说话,叔父勃然大怒,立刻把季先生从济南一师附小转到新育小学。叔父那时不能接受五四新文化,之后渐渐接受。在其中几年的时间里,叔父出钱让季先生在放学后学国文和英文,天天如此。
季先生成长过程中,遇见了几个对的人,听到了几句对的话。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觉得自己曾经听到的话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很多人都忘记了吧。季先生记住了老师对他的表扬,之后为了对得起表扬和得到更多的表扬,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敢掉以轻心。想必从此认真学习开始成为习惯。由此可见,现在提倡的表扬式教育是有道理的。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方式说出来,结果就不一样。
4
季先生在德国求学过程中有位邻居的大女儿对他爱慕生情。几年里都帮助他打印手稿,在季先生临走之时对他依依不舍。有这样的红颜知己在身边季先生并未忘记国内娇妻弱女,十年。十年时间的分离,这对新婚的夫妇是个磨难吧。忽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消息,小夫妻在一方出国前协议离婚,当然这走进另一个极端。那一辈的人爱,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浮华尘世中,怎样守护自己的心灵,已经成为必修的功课。高中时一位同学的座右铭让我记忆犹新:“世界忙忙碌碌,人心更易长草,自己不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又能怪谁或者什么耽误了你?”
我向来不赞成结了婚就成为彼此成长的负累。夫妻关系应该像什么,我想应该像橡皮筋吧。把两个人绑在一起,不是紧紧绑在原地不动,而是相互捆绑着前进。这个问题,又和前面孩子得到父母爱的问题矛盾了。生活中总有磨难让人承受吧。
季先生仙去了,留下身后许多著作和后人沟通。他的专业著作不是我这下里巴人能理解的,且拜读他的散文著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