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的确如此,一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曾令多少人无限遐想,为其分析解释,作传评说。且不说里面的酒令灯谜,诗词歌赋,仅仅在“元妃省亲”那一段的宫廷礼仪,就足以窥见大清的“一斑”了。
一直以来,我喜欢《红楼梦》,一半的原因是87版电视剧里陈晓旭,欧阳奋强的精彩演绎,更多的原因却与我脑中的宝黛爱情有关。是的,许多好书都是常读常新,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最优秀的一本。
读之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愈加回味,愈是苍凉。
三千弱水,繁华尘世,与此相对的是唯愿一瓢饮之的痴心刻骨,念念不忘。
多情公子,眉如墨画,只因初次相见却胜似曾相识, 她便出现在他痴痴地打量中,“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多少次,读至此处,我的脑海中便会出现这样一个林妹妹,宛若一首清丽小诗,不是宝钗端庄沉郁的杜甫体,亦非湘云豪爽大气的子瞻词,却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喜八股文章,厌弃功名世俗,从不劝宝玉考取功名。
如同一幅写意山水,除却优雅,便是淡泊。也因如此,打动了宝玉心上的弦。自此,痴心刻骨,直至红尘烟散,遁入空门。
昔日,尾生与女子约,三日不至,乃抱柱而亡,伯牙因子期亡,摔琴谢知音。他于她,当得了“知音”二字。黛玉即死,“断弦有谁听?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无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妄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到春流到冬,秋流到夏。”
初听《枉凝眉》,便想起那还泪传奇,前世甘露惠之,今生眼泪还之。黛玉爱哭,伤春悲秋,临风洒泪,甚至,清风流过,十方桃夭纷落如雨,亦携锄葬之。
作家铁凝曾说,“若论笑得最美的女子当属婴宁,哭的最美的则是黛玉。”
她得哭,有感怀身世之凄,有寄人篱下之悲,有心事难托之苦。“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甚至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时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任尔去,忍淹留。”字里行间,如后主之词,清新自然,又笼着一层微微的愁。
即便咏无根柳絮,亦难做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世俗之语。也因此,世人爱上了那个有着淡淡感伤的林妹妹。 黛玉不喜李商隐的诗,但却唯爱那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开始不懂为什么,后来在一期的诗词大会上,有人分析说是李商隐的诗缠绵悱恻,又朦朦胧胧,尤其爱情诗更是晦涩难懂,含蓄不明,而黛玉的爱情观却是真挚热诚,瞬间明白了曹先生的意思。
才华横溢,不着俗尘,极富道家禅思,三千弱水中,她没有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娇憨淘气,袭人的娇媚温柔,却依然被曹雪芹写成一支天然去雕饰,亭亭净植的荷。遗世独立,香远益清,以不媚世俗之态,在大观园中唯美绽放,凄然凋落,却赢得了宝玉唯取一瓢饮之的真挚爱情。即便焚稿断情,含恨而终,但拥有过,便不曾遗憾。
一卷红楼,满纸荒凉。
元妃省亲时的烈火油烹,钟鸣鼎食,到宝玉出家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宝黛初见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欢喜,到宝钗出嫁,黛玉焚稿时的凄伤。
凤辣子初次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嚣张跋扈,语言爽利,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时的落魄失魂, 凄凉感伤。
红楼之美,便是美在这番对比。如此,便愈显荒凉,美得愈是刻骨。
但依然爱着这份诗意的苍凉,那份三千弱水,繁华尘世,仅为你把酒依栏,天涯望断的诚挚之爱。我常想,或许这就是爱的极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