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陇中干旱地区,至今还保留一种独特的种田方式:人们在耕地表面覆盖一层厚6-15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砂田地,田地上面铺了一层砂田保晌,人们在砂田地里劳作种植裹腹的粮食作物。
据考证,四百年前的清朝初期,在兰州周边的皋兰、永登、景泰一带就有砂田分布。关于砂田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兰州附近因连年干旱,百草枯黄,庄稼绝收。一位名叫华三的庄户人家偶然发现,在鼠洞前长着几丛绿油油的麦苗,原来是老鼠掏砂铺在洞前,麦苗长在洞口的砂堆上。华三受旱地老鼠洞砂堆的启发,来年在自家的田地里施足肥料,然后淘砂铺压在田地里,结果自家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一种压砂抗旱保晌的种田方式自此在陇中大地诞生了。
在水利灌溉设施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普遍靠天吃饭,降雨稀少的西北,铺砂造田抗旱保晌种植农作物曾经是兰州周边农民普遍的耕作方式。在兰州市以西100公里左右的红古区红古镇马家台上有6000多亩的山台地,台上至今还保留了铺砂种田的耕作方法。由于马家台高出台下的湟水河近200米,尽管台下的川地里已经是自流灌溉的水浇地。但由于过去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引水上台,台上的人们就铺砂造田保晌,造就了一大片的砂田。
马家台由于高处台下的湟水河面近200米,兴修水利引水上台的难度大,成本高。勤劳智慧的马家台人就在台上铺砂造就了一大片抗旱保晌的砂田。在完全靠天吃饭的过去,砂田就成了人们抗旱保产的保障。过去台上的庄户人家在砂田里种植小麦、胡麻、豌豆等粮油作物解决温饱。多年来由于靠天吃饭,缺乏灌溉条件,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人们辛苦劳作,依然只能勉强裹腹温饱,不能摆脱贫困。
马家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曾经划归兰州石化化建公司做为国有农场,为了提高农场的产量效益,兰化化建公司投入资金兴建了提灌上台的水利设施,引湟水河水上台浇灌台上的田地。马家台的部分耕地变为水浇地,从此马家台上开始种植瓜菜作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政府的农业科技人员支持引导台上的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经济效益高的各类瓜果蔬菜作物。在马家台上支持村民大面积推广种植了薄皮核桃树,还从河西敦煌地区引进种植了新疆大枣树,还引进了郁金香,金红宝等甜瓜品种以及各类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果菜品种。到如今,马家台上林果种植初成规模,经济价值倍显,林下经济效益倍增,马家台上的庄户人种田的收入大幅度增加。6000多亩的马家台砂地成了台上的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观光的热潮开始走进红古川,走上马家台。城里的人们在闲暇时结伴自驾来到马家台的核桃树下避暑休闲度假。夏日的马家台核桃树绿树成荫,树下游人密织。盛夏时节,城里人纷至沓来,走进马家台这一片绿荫地纳凉避暑,马家田的砂地瓜果田成了观光田、避暑地。游客在马家台采摘品尝台上独特风味的瓜果,观赏独有的台地风光,品尝台上农家乐里独特风味的美食。台上的农民从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中赚来了一笔意外的收入。田地里劳作的百姓喜悦地说:“真是没想到,乡下的荫凉也能卖钱。”
为了将避暑观光的客人多留些时节,当地政府支持台上的农家乐改善设施条件。最近几年政府在马家台上举办了乡村旅游节,开设了采摘、烧烤、露营、徒步等多个游乐项目,让来台上的游客有玩有吃有喝。
当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高大的核桃树下乘凉,不远处金色的向日葵怒放,笑脸相迎远方的客人。农家乐的主人端上来台上种的又沙又甜的砂地西瓜和郁金香等风味独特的甜瓜。游客还能品尝到山台地砂田瓜果园里现摘的绿色有机蔬菜和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等。核桃园中,远来休闲的一家人在树荫底下席地而坐,或娱乐棋牌,或现场采摘砂地里的瓜果蔬菜,体验农家乐趣,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当地的村镇领导介绍说,政府将积极支持帮助马家台的农户进一步改良马家台的砂地,把旧砂换新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改善水电灌溉设施,提高抗旱保产能力,继续改进果菜品种,淘汰退化落伍的树木品种,引进高产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高的作物。还要帮助马家台的“农家乐”继续提升设施条件,真正把这个依托山台地砂田核桃瓜菜基地的城郊农业品牌做大做强,使远近而来的游客随时欣赏马家台独有的砂地田园风光,让马家台上的庄户人家真正从乡村旅游产业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