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丧”这个字忽然流行了起来,记得之前流行的词是抑郁,不过“抑郁”显得太正式了。就连我喜欢的几个励志公众号也纷纷开始发“丧”文,比如号称“香港第一自媒体”的Spenser,就说觉得自己的生活太累,无休无止;“阿何有话说”的阿何,也发了一篇调侃自己丑的文章。
一个词的流行,肯定有它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在我们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与人的横向比较又那么真切,焦虑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而高涨的欲望一旦与自己的现状反差太大,便容易感到泄气,陷入“丧”的情绪中。
就象电影《本命年》里梁天说的:“活着怎么就那么没劲,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吃饭没劲,不吃饭也没劲;搞对象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
那么我们怎样自我激励,脱离丧的状态呢?以下有四个方法~
1.用行动建立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感到疲倦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未完成的任务才是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罪魁祸首。
我们常常惊讶一些高效能人士,为什么一天能做那么多事,除了良好的习惯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完成事情带来的激励感。
卡耐基说:“人不会因为过劳而死,却会因无聊和忧烦而死。”自己想做的事,总是完不成,人就会对自己逐渐丧失信心,转而逃避,不去设立生活目标。
但是,表面上的轻松却无法掩盖内心的失望和压力,这些情绪在热闹褪去或夜深人静时就会刺痛你的麻木,它是良心的提醒。
创建一份已完成任务清单,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行动力,已经做了什么。比如,我在写东西方面一直是能拖就拖,所以也根本想不到,自己竟然可以坚持两个月日更简书。
开始行动,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当下有了目标感。如果这个目标不是被动的(比如工作任务),而是与人生目标相关,那么当任务完成时,你享受到的不仅是完成一件事的轻松,更有向目标“进了一寸”的踏实感觉。
2.找到那本能激励你的书
今年,激励我的书主要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
如果放在5年前,我一定会对这两本书不屑一顾的,会觉得追求财富太俗,会觉得商业跟我没什么关系。
但现在,并不是我变俗了,而是我觉得这两本书教我的思考方法和商业逻辑非常有用。
记得罗振宇说过,近两年,人们的“知识焦虑”忽然增加。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走歪门邪道或仅仅是运气特别好,而是真的了解一些普通人不知道的东西,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李笑来老师把他40多年人生经历中,反复思考并且验证过的一些信念,明白无误地灌输给我们,对我来说犹如洗脑一样。比如说注意力大于时间,时间大于金钱;比如人生最大的枷锁是要求全方位的安全感,以致于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而刘润老师的理念是“人人都是自己的CEO”,了解一些商业知识和基本逻辑,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与客户,与领导的关系,这方面的知识如此有用,对我来说又是如此欠缺。
3早晨醒来要有所期待
很多人早上赖床,对工作不感兴趣是个重要的原因。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假如你今天努力工作一天就可以挣十万元,你会不会早起?
当然,每天的日常工作未必都这么燃,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更主动地参与其中。
比如说,早上九点上班,为什么不能早点起来,先给自己充充电呢?生活又不只是工作,再说,你也可以把工作当成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仅仅是给老板打工。
“在脑海里主动创造一个成功的画面,每天早上醒来时,都要有所期待。”
虽然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但是今天和昨天就是不一样,今天就是新的一天。每天早上起来默想一下自己成功后的样子,越具体越好,大脑不知不觉就被感染了。
4.敢于袒露自己的脆弱
“一个害怕别人说不好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打倒他。”
这不说的就是我吗。
长期以来,我都比较循规蹈距,不敢有什么出格的行动。其实别说出格了,就算稍微坚持一下自己,都会担心别人不高兴。
但是有一句话说:有了裂痕,阳光才能照进来。
你的不完美之处,可能正是你人格的突破口。允许自己做不那么正确的事情,人才能成长。
总结一下:首先,行动是建立自信的最好方法;其次,找到一本能持续激励自己的书,从那里汲取营养;第三,在脑海里创造一个自己以后已经成功的画面,每天早上激励自己;第四,采纳来自内心深处的指令。
自信和热情,在这个时代永远是稀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好好激发和维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