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语》精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是谁?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他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游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什么是“养”?

《说文解字》中说:“养,供养也。从食、羊声。”。这个字为食、羊叠加。

养就是指培植、抚育、伺食以畜。

“养”的本意就是抚育,供给生活品。如养育、赡养、抚养、养家。本句中就是赡养的意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代那些所谓孝的人,在我看来只是能养活他的父母而已。

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只是能养活父母的方式称不上是孝。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孔子用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想法是错的,为什么说能养父母不是孝。

这句话是说,就是狗和马也能得到饲养啊。

“不敬,何以别乎?”

什么是“敬”?

“敬”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有不同的说法。

西周金文中敬字多用为“严肃、肃敬”之义。

而“恭敬”之义始见于春秋金文。

《诗经》雅、颂部分“敬”字多用为严肃、恭敬之义。

后来“敬”也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敬意等。

“不敬”在这里就是不尊敬、不恭敬的意思。

什么是“别”?

“别”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左部是“刀”字;右部是骨架的象形,隶定后写作“冎(guǎ)”,是“骨”的古字。

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用刀将骨肉分离的意思。

殷人占卜用龟甲和兽骨,用于占卜的兽骨要经过剔除附着在骨上的肉,这便是“别”的由来。

“别”字发展到小篆(图2)阶段,骨架形已变为“冎”,“刀”移至骨架右侧。而后“冎”上部“ㄇ”逐渐演变成“口”;下部讹变为“刀”形,后来又变为“力”,写作“别”。

“别”是使骨肉分离的一种行为,它的众多意义都是由它“分”的本义演化派生的。

人分开了叫“分别”“离别”;把相似的事物分开叫“区别”“辨别”。

区别的结局往往是某种类的形成,于是“别”又可以表示“类别”,如“派别”“职别”之“别”。

事物可以分开则是因为相互之间有所差别,因此“别”又被用来表示“差别”。

“何以别乎?”,意思是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尊敬(父母),怎么加以区别呢?

这段话是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如今的所谓孝子,只能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连狗和马都有人养活,如果不恭敬孝顺父母,那供养父母和养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还记得前两章孟懿子来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武伯来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来问孝,孔子就说:你要敬。不只要能养,还要敬。

很明显,孔子对自己弟子的解释要更细致。

那这段话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不要只是工作了之后,每个月往家寄点钱,就感觉已经尽孝了、已经做的很好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每一个字都有它自己的意思。但在这里,孔子第一次把孝和敬融合成了一个词了。

也就是说,你的孝要包含敬意,要恭谨、严肃,是真诚的爱与付出。

以上是今天《论语》的精读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