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的阅读时间后,我自觉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部长篇小说。借着语文论文选题的契机,我读了鹿桥先生的《未央歌》,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由此对鹿桥先生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人子》便是其中之一。
与《未央歌》不同,《人子》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多篇短小的故事组成。鹿桥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未央歌》成书于1945年,鹿桥26岁。《人子》成书于1975年,鹿桥56岁,中间的跨度长达30年。通读这两部作品,《未央歌》是理想派长篇小说,《人子》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短篇小说集,虽内容和体裁不同,但不难发现两部作品都体现了鹿桥的审美追求,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理想世界和人生感悟在这两本书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未央歌》和《人子》都是理想派小说,在这一点上,《未央歌》和《人子》可以说做到了极致。这两部作品中描绘的理想世界的共同特点是:有世俗世界的烟火气,却脱离世俗。
《人子》将关注的焦点从人世的悲欢离合转移到了具有幻想色彩的童话世界。《忘情》中婴儿诞生,小天使们都送了礼物,但送“感情”的小天使却误了时。结合《浑沌》中的《琴韵》来看,一位没有感情的王子吃下药后顷刻间老了不止七十岁,轻易地度过了人生的七十年,未经受人间的酸甜苦辣,作出了美妙的曲调,“但他觉得自己空虚地像一面明镜,从来没有经验过人间感情。”故事的背景是童话中的世界,远离现实,却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和中国人现实的世俗热闹。
如果说《未央歌》中鹿桥渴望青春永驻,30年后,56岁的鹿桥先生在《人子》中构建的理想世界与年轻时有所不同。其间,鹿桥收获了一生的挚爱薛慕莲,与她共同组建了家庭,带着孩子去世界各地游览,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汪洋》是《人子》的首篇,鹿桥可以淡化了时间和空间感,用一望无际的汪洋给人以无尽的辽阔感。十七八岁的航海手驶过时间的汪洋,获得了时光赋予人的智慧。但当他真的驶向港口时,“却发现他不愿变成一个理智的人,因为他舍不得整个放弃幻想。”表达了对人生不甘自我限制的思想。从《皮貌》中的第二则故事同样可以看出,老法师找到了精魂出入的门径:他发现精魂看去好像还有不同的年纪,有的人很老,而她身体里裹住的精魂还是婴儿一样,那两只眼睛依然是天真的。
由此可见,鹿桥不再惧怕时间带来的容貌和身体的衰老,不再害怕时光带走青春年华。他所追求的是获得了时间赋予的全部智慧,却依然保持孩子般天真的心和纯净的心灵。
关于《未央歌》和《人子》也有很多争议。很多人会对《未央歌》有质疑,说其中描写的大学世界不切实际;《人子》不知所云。可这正是鹿桥的写作风格,他的小说重在情调而不在故事。乐观地忘了愁苦,健康地忘了创伤。
鹿桥在《未央歌》缘起中写道:
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寄托。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
“花”与“梦”象征的是美与理想,鹿桥借此也表达了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美与理想。他的一生是追求爱与美的旅程。从《未央歌》到《人子》,鹿桥历经沧桑,人生经历丰富,内心不再天真,却依然纯粹,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