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孩子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每天接触最多、最直接学习的场所。
而父母则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当家长们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为孩子做干预,带来的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
那么,如何轻松与孩子进行眼神接触?
哪些时机最容易让孩子主动表达,不能错过?
回应孩子时这些坑你踩了吗?
...
今天我们来了解适合家长使用的,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5大策略。
-自然情景教学原则-
以日常生活情境随机教学,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最好、最方便、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以下几项原则提供参考:
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的玩具或用玩伴的角色和孩子互动。
与孩子有兴趣的活动或玩具开始互动。
跟随孩子的带领,而不是拿出书本或教具,硬把孩子从原本的游戏或活动中抽离,造成孩子情绪的反弹。
用正向鼓励代替批评。
不要强调孩子错误的发音或用词,你只需要重复一遍正确的即可。
-制造沟通互动的机会-
呆在家里你玩你的我看我的,这尚且不能算作是有效陪伴,又何谈这样等着孩子就会跟你说话沟通了。
我们可以为孩子制造一些运用语言的机会,无论是帮孩子练习说话还是刺激他主动表达,都是有益的。
★故意吸引:在孩子面前吃他喜欢吃的东西或玩他喜欢的玩具,但要防止被他抢走。
★中断行为:走一走就停下来,跑跑停停,跳跳停停……;活动或说话到一半,就停下来,等孩子开启互动。
★引发好奇心:以不同的声调吸引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去体验特殊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如:好冰啊!
★刺激提需求:玩玩具或吃东西、喝饮料时,一次只给一点点;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很高。
★制作规律:如:走楼梯时数数。
★改变规律:把固定摆放的玩具移位。
★制造与第三人互动的机会:请孩子去问爸爸要吃什么;请孩子们帮忙拿东西给他们看。
★故意装傻:故意猜错孩子的意思;向孩子要他手里没有的东西。
★建立因果:如:玩躲猫猫的游戏。
★出乎意料:如:拿衣服当裤子穿,拿笔当电话。
★让孩子寻求协助:将食物或玩具放在孩子打不开的容器中。
★干扰:在门口、柜子、抽屉把关,不让孩子打开;突然拿走孩子手上的东西。
★创造互动:跟孩子要他正在吃或玩的东西;只提供一样玩具或工具,让孩子跟别人一起玩或轮流使用;请孩子们帮忙发东西给其他人。
★刻意忘记:吃饭时故意不提供汤匙;故意不给他喜欢吃的食物。
-眼神接触-
眼神接触不只是一种礼貌,也有助于孩子专注。
平常尽可能蹲下来和孩子视线平行地讲话。
利用丰富的表情以及有变化的语调,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提供经验-
★提供给孩子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可能熟悉到根本不用开口,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人、事、物。
★增加新语汇的出现率:新语汇要反复在生活情境中出现,才能加深印象。
★让孩子从中学: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在旁稍加注意,适时协助即可。
★一心两用:一边玩一边描述孩子或你正在从事的行为,有利孩子了解此行为的口语表达方式。
-回应的原则-
说话速度要慢,让孩子听清楚、听完整。
孩子有反应时,要立即回应,所使用的语句长度,要依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做变化。
等待孩子三至六秒钟,若等待后,孩子仍无反应,给一些提示、示范或协助,再依孩子学习状况逐渐减少协助。
不要一直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样孩子易失去耐性,而且无法与愉快感觉连接。
不要有过多的指导语,不要有太多的“不可以”,让孩子失去兴趣,少了尝试及修正错误的机会。
用开放式或选择式问句,如:“你要吃饭,还是吃面条?”代替是非方式的问答“你要不要吃饭?”鼓励孩子尝试沟通的企图。
-家庭训练推荐-
模仿能力训练:可先从模仿孩子开始,让孩子将互相模仿当作游戏;从动作模仿开始(例如拍拍手、踏踏脚),然后操作模仿(模仿不同玩具不同玩法);
由嘴型的模仿,到声音或说话;可结合带动唱或模仿动物的动作、运用拟声词(如模仿敲门声、喇叭声)及语调变化;录音机、镜子、麦克风、电话都是很好用来诱发声音的玩具;
积极回应孩子所自发的声音,也有正面鼓励孩子再试的效果。
善用韵律游戏:说话除了咬字以外,还包括抑扬顿挫、速率、声调变化,透过歌曲可带入拟声词、发音、音量控制、音调变化及节奏变化;
如童谣通常押韵,朗朗上口;适当的动作也有利于带出声音或加深印象。
善用家中现有的东西:
除了玩具以外,也可以发挥巧思,让家中现有的东西变成好玩的玩具;
将不要的瓶瓶罐罐,拿来玩配对游戏;
装入不同物品变成乐器,听辨不同的声音;
折衣服时,可带入配对、大小、分类、颜色或图案辨识等游戏;
洗脸时挑五官;请孩子帮忙摆碗筷(分类、配对)。
陪孩子一起看书:
可优先选择句型简单繁复、画面主题鲜明、不易撕破的童书或绘本,让孩子有参与感;
也可用图画、相片做成一本专属孩子的书,因和经验结合,有助于引导孩子从中描述事件或指认人、物。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