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哭了。。。我数一、二、三。。。”
“你再哭就不要吃饭了。。。。。。”
“你再哭,下次我就不带你出来了。。。”
“你还哭,这么大了,丢不丢人。。。”
“你再哭虫子就会咬你鼻子。。。”
说完这些话,原本以为孩子会停止哭泣,却发现孩子的哭声更大了,也有极少的孩子真的停止了哭泣(是非常少的孩子)。此刻做为妈妈,你会不会有挫败感,我有过,那种无言的难过的、还有默默留下的眼泪,直到有一天我可以轻松的面对,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
了解孩子的感受,你得先做孩子
了解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知道你也知道TA的感受,从专业术语上讲叫“共情”,实际上这样并不容易理解,或者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是孩子时,不饿的时候不想吃饭,妈妈逼着你吃饭,你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当你还是个3岁的孩子,超市里人群中你眼中只能看到一双一双的腿,这时候你感受到害怕想让妈妈抱时,妈妈说说好的要走路怎么又让抱;当你是个5岁的孩子,在超市了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想让妈妈买的时候,妈妈说家里那么多多的玩具,每次出来还要买玩具数落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当你和小朋友玩的不小心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你多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妈妈说,说好的不要打架,怎么打架了,给小朋友道歉,此刻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当我们本能的投入到孩子的角色时,回归到孩子的状态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是我们做大人做的太久了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
教孩子了解内心感受的短暂性
周六、和好朋友一起出去特殊时光,快结束时妈妈打来电话,电话接通妈妈说,你快回来,宝贝在哭,听到电话里哭的好伤心,淡定的问妈妈怎么了,“下午搭好的房子不小心碰到了,坏了,非说是我弄坏的,不是我。。。。”“妈妈你问一下小贝愿意接我电话吗”“不要接”听上去哭的而伤心了,挂断电话,不慌不忙开车回家,敲门,门打开姑娘来开门,“妈妈你回来了,我们已经在解决问题了,我们正在把它粘好”拥抱并安抚(抚摸后背脊椎位置)。“贝儿,当你看到房子坏了,想到下午和妈妈、阿姨搭的很辛苦,所以很伤心”“嗯,是的,高高阿姨帮我粘的很辛苦,房子坏了,我的小兔子没有围栏了”“嗯,听上去确实很伤心,我也很伤心,现在我们粘好了,你现在感觉好些没”“好多了,我哭的时候,外婆吓我说蛇出来咬虫子都出血了,上次她也这么吓我(眼泪汪汪。。。)”“哦,宝贝,外婆吓着你了,(用力抱在怀里,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没有蛇,外婆只是想让你停止哭泣。”“妈妈,下次不能这么吓贝儿了,她会怕的”“宝贝,跟外婆说,请外婆以后不要说蛇吓我了”“外婆,请你以后不要说蛇会咬我,我会怕的”“好的,以后外婆不会了”。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暂时的状态,一种情绪从产生到消逝的时间不会超过90秒。跟孩子说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一起数了90个数字,然后她跟我说刚才在楼下和小朋友一起不开心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她的新玩具要拿走),大概有40秒。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或者指责
“玩具坏了,就坏了呗,就一个玩具,明天再给你买一个就好了呀”,在日常中,我们常见的或者我们接受的方式,孩子听话,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常常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如何让孩子不哭,孩子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不理解,孩子就会哭的很厉害。或许有时候我们也想试着了解孩子,发现并不容易。我记得之前有过一次贝儿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耐心的等她哭完,等她不哭时我尝试和她沟通,以前你这样做的时候,我知道那是要上厕所,可今天不是,我不知道怎么了?“我感觉太热了,我想让给你开空调啊,你是我妈妈,怎么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呢”“哦,宝贝,虽然你是我生的,有时候我确实你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知道妈妈现在想什么吗?”“我怎么知道”“对呀,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不是我,所以你现在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没有方法时我竟然跟一个孩子讲道理,这个时候的她怎么听得懂,后来我想当时我的感受是我赢了),是的,我赢了,但没有赢得孩子。
用工具帮助自己-正面管教情绪脸谱
当大部分孩子很小不会认识字的时候,她们已经可以通过图像认识大人们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无法预测孩子可能在想什么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这个脸谱图来对照,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目前是什么表情,或许孩子会跟你分享她内心的感受,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很重要,假设我们愿意听孩子说他们内心的感受,假设孩子们愿意分享她们内心的感受,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安全感。
让孩子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感受真实的样子:感受是一种短暂、不断变化的情形。他们是状态,而非特质。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正面管教不会让你成长完美的父母,也不会让孩子成长完美的孩子。简说:正面管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孩子获得她想要的生活技能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