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博微信又被一个关于年龄的报道刷屏了,15~24称为青年,92年的已步入“中年”。上一次还是34+的中年危机,感觉距离还很远,如今正好降临在自己头上。
关键是微信消息里还有个34岁的大叔竟然幸灾乐祸。记得前段时间他可是焦躁不安、辗转反侧失眠到凌晨一点两点。第二天精神不佳加剧了工作状态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后来这个新闻的热度渐渐冷却,那位大叔的状态才恢复到从前(万恶的拟态环境!)。
虽然这次这个报道有些调侃逗趣的味道,却也不是毫无道理。我只知道进入25岁以后,心境也开始变化。不再仗着自己年轻而肆无忌惮、倘装潇洒。
大一时还主张用babycream以免伤害到柔嫩的肌肤,如今哪怕吃土也要买上贵如黄金的眼霜。以前用一箱箱垃圾零食去满足颓废慵懒的幸福感,如今换成了水果煲汤去规划人生。
考过研。去年11月到12月辞职考研,总分过了,就政治差2分过单科线,失败了。大家都说考研辛苦,不过那只是身体上的,心里却是无比快乐。考研那段时间没有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还会因为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知识而开心,脑海里也会对有考上以后生活的幻想。
那是美的!但是失败以后不后悔却有焦虑和忧伤。对,是关于年龄的忧伤。不怕被失败折磨得遍体鳞伤,却怕成功来得太迟了。
二、
人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留有一定的试错时间,而试错时间是跟幸福感成反比。比如大家还是小孩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想要一个玩具,想尽各种办法去跟爸妈争取都没成功。很久以后爸妈以为你现在拿到那个玩具依然会惊喜,可是你已经兴趣恹恹了。
记得一个东北的朋友跟我讲过他小时候,北方基本上水果很少,特别是冬天,那时候温室大棚等种植技术也还不那么发达。有次他爷爷出差从南方给他带回来一串香蕉,他说他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香蕉,剩下的香蕉也舍不得吃,整天抱着闻香蕉的香味。
可是没几天香蕉就坏了,大人要他扔掉,他哭着挑香蕉没坏的地方吃。爷爷哄着说下次给再他买一车的香蕉方才罢休。长大以后他到上海发展,月薪过万。关于吃的,没别的爱好,就爱买香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各式各样的香蕉,哪怕吃吐了,心心念念也要追寻曾经的那种香蕉味道。可是他说他再也没有找到小时候那种好吃的香蕉了。
三、
25岁,一个挺好的岁数。宜奋斗却也宜嫁娶,认识的朋友同学大都陆陆续续结婚生子,三姑六婆也忙于牵线搭桥。也许还可以说过一两年,但自己心里清楚,留给自己纯粹奋斗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以后也有可能成功,但促成那份成功的有可能是家庭、孩子和责任,幸福将来得不再好无杂质。梦想就跟爱情一样,大家都说不信,假装毫不在乎,却在心底暗暗期待。
前段时间经过同学推荐一个学妹加了我微信,那个学妹在联系整理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生活状态,我看了前几届过得挺好,同届同学也不错。
其中有个同学的工作让我有些吃惊,她已经在一个著名的日企做到了管理层,毕竟毕业至今才一年多的光景。大学时候我们并不熟,同一个专业不同班级,她成绩挺好长得也挺好看。和她最近距离的接触是在班里一个男同学的生日派对上。
那个男生追了我一段时间,生日会上他特意向那个女孩介绍我,当时气氛有点怪怪的。事后才知道男生和女生是高中同学兼男女朋友,不过分手了。没多久,他们又在一起了。
有时候我也会在学校单独碰到那个女孩,不过只是点头之交。现在她这么年轻就是管理层也是对她心生佩服。
成功迟与不迟之于年龄是相对的,今天是你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而之于同龄却又是相对的,同一起跑线,大家都跑得老远了,你却落后,那对你来说成功也是太迟了。
有些人主张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也有人反驳这观点太急功近利,跟随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不管怎样都不能在该奋斗的年纪去享受安逸,非急功近利般误入歧途,亦非怠惰因循式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