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三部曲,说的是情绪人格这座冰山的上层建筑,分别是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调解。
第一部,情绪表达是最原始的部分。重庆坠江公交车时间中那个用手机打司机的女子。一定从小就欠了这一课。她用的是最原始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打人,撒泼。跟在地上打滚苦恼打人咬人的小孩子没有差别。那到底怎样才是合适的情绪表达呢?
1、要用说的,不要用做的。
这一点心理学常识大部分人都有。但真正等孩子情绪来了的时候,貌似已经晚了。比如那个坠江女子,除非暴力拉开,否则讲什么都没有用。
培养这种说出情绪的能力,是要在平时就训练有素的。
而且表达情绪的范畴很宽,不只是愤怒。其他情绪,也需要表达。比如,帮助孩子说出情绪。今天,你收到了生日礼物,所以,很开心。 老师批评了你,所以有点不高兴。你的叉车散架了,所以很伤心。有没有发现。这里不仅有情绪,情绪表达,还包括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了这样的情绪表达模式,在他真正情绪来了的时候,就可以说出。我太生气了!哥哥居然弄坏了我的积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给予及时回馈。他会发现,原来不需要哭闹的哦,只要说出来,妈妈也会去好好把哥哥修理一顿。
心理学管这种及时回馈叫做正强化。孩子出现了你期望的塑形方向。一定要给予正强化。为什么有人喜欢网络世界。因为几乎每个动作都有奖励,都有反馈。还有幼儿园里的小红花,那可是看家的法宝。只有孩子体验到正确表达情绪的好处,才会增加这种行为的概率。
2、要在适当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说出适当的,不伤人的表达情绪。
如果在公交车上,有人说,阿姨,你好丑。这样的表达倒是真诚。用说的,没用做的。但是很不适当。一定要及时制止。跟孩子说,公交车上这么多人,阿姨听到会很难堪。
我想起小时候在昔阳老家。有一个脸部烧伤的年轻女子经常来串门。我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说好丑好丑,不能看。好在那个女孩心理素质好,回我一句,不能看不会不要看,谁要你看。我是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做错了的。直到现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我还是没能学的很好。
孩子不管收到什么样的礼物,即使不喜欢,也要微笑着回应:谢谢。这样的情绪,才是有教养的情绪。
第二部,情绪理解。
要学会从别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中体察别人的情绪,洞悉情绪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察言观色的能力。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回来跟妈妈打招呼,她的母亲很敏锐的捕捉到孩子的情绪,说,她今天有点不高兴。我当时就很懵。明明孩子是笑着的呀?这就说明这个母亲很善于观察孩子微妙的表情。体验微妙的心情。这种能力,也是训练的结果。能让孩子更有同理心。
简而言之,情绪理解,就是观察情绪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部,情绪调节。
有天老大给我发条新闻,博士生跳江。看起来很腼腆的一个男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其实那种很乖的小孩,在平时是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的。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因为很小的事件被惹毛了,造成恶果。比如马加爵,明明是处处退让,斯斯文文嘛。所以,安全法则里有一条,别惹老实人生气。
学会情绪调节。可以让我们的情绪降降档位。让情绪这根神经更有弹性,不会一触就断。具体方法因人而异。写日记,运动,唱歌,都可以。
昨天给贝猫做了情绪宣泄训练,告诉他家里的一个红色枕头是生气袋,不高兴的时候可以打它。这样气就会从身体里跑到枕头里。他拿来了一个扫床笤帚(这是他爸爸揍他用的戒尺)狠狠的戳了枕头一顿。
今天的三部曲就讲到这里,都是基本理论。下一节,会有更加可行的方法。这样写下来的方式很不错,可以复盘所学知识,也能作为交流。
昨天复盘以后,楠楠看到了,就帮我梳理了贝猫情绪的原因。哭闹有可能是因为家里多了小妹妹,他希望通过哭闹来引起注意。正确做法是,给予充分信任,让他加入到照顾小妹妹的任务中,这样两个孩子就都得到关注。聊天还得出另外两个结论,一是学习也许是无用的,生活该怎样还是怎样,但是如果学十分偶尔用一分,也是会让人醍醐灌顶的。第二点是,行动是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