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讲了印度的青年悉达多寻找阿特曼的过程,阿特曼是印度哲学里的一个词,它在印度文化里面的解释会更加的抽象复杂,我这里简单地将它理解成就是人的所谓的小我或者人的自我,足够纯净,足够宁静的那部分灵魂,我这种解释他可能不是精准的,但我觉得到这一步对于我们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就已经够了。
《悉达多》是我大学期间读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它探讨的是追寻人生意义这一终极问题,却不带一丝做作。我自己对本书的理解是这样的:少年悉达多的经历其实囊括了大多数人存在于世间的状态,第一种便是任其本性野蛮生长,追逐自己的欲望而活。这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大家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人永远离不开自己的动物属性,这与阶级地位无关。第二种便是这些苦行僧,宗教式的求道者,比如主角悉达多,从小便是出类拔萃的婆罗门传人,但费尔巴哈说过“宗教是人的异化”,这种宗教式的生活其实根本上就是在扼杀人的本性,想要达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优秀如悉达多,在迷茫和怀疑之后也会“报复式”的发泄自己曾经被压抑的一切本性,也就是由第二种生活“堕落”为第一种。而过分纵容自己的欲望的坏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就是会变得空虚,会被欲望支配。会变得浑浑噩噩。于是乎黑塞在书中为悉达多撰写了一次复活,觉醒后的悉达多走上了道家式的生活之路,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坦然拥抱自己的人生,不刻意强求哪种生活方式,随自己的本心而为,伴日月潮汐而动。
单看这一本书,所得便很简单,那就是道家式的生存哲学,这一点也许外国人觉得很新奇,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本书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黑塞本人的真正自传!黑塞从小生长在一个神学背景的家庭,也在神学学校上学并且能力非常出众,但是他拥有的叛逆性格让他背离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像悉达多一样放浪形骸之外。但最终,他还是回归了自然,在山野间写成《提契诺之歌》,用自己独有的浪漫和充满热爱眼光将自己的生命谱写成一段段优美的诗。这才是这本书了不起的所在,也是我认为黑塞真正要传达的信念,去体验!去生活!去将自己投入真正生命的大河里任其拍打与冲刷,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错的,没有哪种哲学可以通往人生的终极,当自己生命的每一秒都融进时间的长河,我们才算无愧这一生。
把复杂的地方去解释去走,就会架空自己变得脱离了现实的我,悉达多生在一个最高种姓的家庭,他什么也不缺,所有人都爱他,但是悉达多并不快乐,当他看到三位苦行僧后,就决定离开自己的父母也要走上这条路,他的父亲非常地生气,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年轻的他。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大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辈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再无我的深思中,听遍奇迹。这是他的目标:“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失,当渴望和欲望在心中纪念,那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这就像年轻的我们只是把它写得更加的深刻了,但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得惯什么呢?我们对一切世俗的东西都带着顶撞俗世的人,或富贵或贫穷或真诚或凶险,他在年轻的悉达多这里啊都是庸碌的人生,都是带着欲望的都没有丢掉我而熟识的人。
心灵旅行要到达的不就是欲望的终结吗?只是欲望没有终点,所以生命就是欲望的终点,生命不停欲望不止,悉达多跟随苦行僧学到了很多,学会了禅定,也就是通过坐禅让自己专注学会课题,也就是思想身体的自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开始扼杀感官,毁灭记忆,将自己的灵魂钻进动物尸体的尸体。心里面钻进石头里面钻进河流里面,以此经历死亡腐烂化为尘土,然后再次回到我不断的轮回,但是这个过程让西亚都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在不断地摆脱我,但是又回到我不断的压制欲望,但是在压制中又获得了又找到了新的欲望,于是悉达多发现,跟着苦行僧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道,而是一种自我逃避和麻醉,而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迷惑,这个过程并没有让希达多获得最初的他想要的解脱,没有成为一个智者也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这就像人生的另外一个阶段的我们,我们认识到生命中欲望过多的时候,也会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疲于奔命的痛苦,于是用各种方式来压制自己的欲望,寻求一种解脱,但他只是自我安慰,内心的欲望不断的。
悉达多善悟而渴慕知识,年轻的他如此有智慧,但是他的灵魂仍然悸动不安,他如此善于思考,以至于他要经受别人不会经受的痛苦,别人可以完全相信乔达摩的教义,相信照着教义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单纯相信智人的教义是致命的,教义不能帮助他,因为对他来说,自身的体验与教义产生碰撞,教义才有意义,而且教义始终片面,智慧难以用言语全面表达。他不得不自己一个人去寻找着我,前期悉达多是拥有理想的智性的,但是很不幸,悉达多还是意识到了,单单智性不能帮助他寻找到“我”,他开始纵欲,当体验到了智性悉达多所鄙视的丑恶之后,最后的最后,寻找“我”的声音在纵欲悉达多的胸中轰鸣,他绝望,痛苦,希望自己被恶魔扯碎,但反而是死意的折磨,让他明白,智性所讨厌的纵欲,痛苦,丑恶,不可避免,因为,我的纵欲,痛苦,丑恶也是我的一部分,一味否定,“我”必定被掩埋,悉达多的智性过于强大,过于会走理想的路,以至于他相信纵欲,丑恶是他追寻那个神圣的“我”的路上的绊脚石,但是最后,他自己的纵欲、痛苦,反而让他找到了“我”,让他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而不会再如年轻时那个遭受灵魂悸动不安之苦。
黑塞的《精神与爱欲》有一部分和《悉达多》所表达的是一致的,代表智性的纳尔齐斯在引导代表感性的歌尔德蒙,歌尔德蒙去流浪,去纵欲,成为艺术家,最后内心平静,而一生只体验过智性美,理性美,思考美的纳尔齐斯让人担心他最后内心是否能够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