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进入了研师三人行的线上学术年会,聆听了4位一线教师的学习经历与思考,触动很大。在即将春节的日子里,还有许多一线老师,不是因为行政的要求,而是自主自发地参加线上的学习,这就是说,在我们的身边,事实上有很多的一线教师都是爱学习、愿成长的;都是真正有改革课堂、成就学生的责任担当的。
现在先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点:第一,作专业的研究,一定要有定力。于元元老师是跟随三人行最晚的,但坚持的时间也是600多天,就更别提肖维老师这样的三人行铁粉了。正是老师们长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将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再反思,改进,才促进了自己在专业素养层面的进阶与成长。第二,作专业的研究,一定要有结构化思维和专业的逻辑分析。今晚四位一线老师的研究过程,都是聚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素养作业等内容来进行的。关于素养作业,老师们从画数学、讲数学、做数学、数学阅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欠缺的是评价的框架内容。这一点让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做这些也至少有近十年的时间了,但是每一项内容的研究都不够彻底,都只是做了,但并并没有将这件事做到位。按今天章博的指导,应该说,关于讲数学,我也应该做出系列思考,如每人每天讲同一道题,但是我要设计出评价框架,这个评价框架还应该从数学素养的角度来设计。也就是说,要定出水平层次,而且每个水平层次都应聚焦这道题的目标,是指向概念的考察,还是指向意义的理解等;其次是要让评价如何促进课堂的反思,继续推动学生的再学习。这让我联想到我上完一节公开课后,邹校长指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学生小组答题的评价,应从客观笼统的评价转向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当时我所联想到的是让评价的版本不断升级,但今天我想到的是:学生小组的评价,是不是也应设计不同的水平层次,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指引学生聚焦学科本质,以及合作的本质来进行评价,而不会还停留在随意评价,无效评价上。第三,关于课程的思考,老师们就“二十四节气”这一内容如何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程,跨学科主题课程进行了研讨,提到了亲子共读认识节气,九九消寒图理解乘法的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这让我联想到春季学期的研学课程,是否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后,设计成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研学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让研学课程有了课程的体系框架,又能将合作学习的活动任务有了跨学科的主题研究味道。
回想这一年,我缴费参加了新网师骨干课程的学习,但事实上,我几乎没有准时听在线课程,基本上是浪费了学费,浪费了这么好的学习成长资源。希望新的一年里,我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真正留一些时间做有意义且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