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弟弟最近老是不要不要的挂在嘴上。
我:牛牛,我们下来走路吧。
牛牛:不要不要
我:准备吃饭啦,洗洗小手手啦
4岁不到的哥哥:洗完手才能吃饭哦
二宝原本想洗手的动作停下来,嘴里嘟囔着:不要不要。
我:牛牛,我们洗澡的时间到了,准备小光光啦。
牛牛:不要不要,哥哥先洗。
在家听得最多的就是“不要,不要”
宝宝两岁左右(最早在十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你会发现你亲爱的小孩开始变得难以搞定了。如果你看到以上情况频繁的在家里发生,就是育儿界让人闻风丧胆的“Terrible 2”到来了。这意味着你跟一个小婴儿一年多的蜜月期将要结束。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和要求的小小人了。
我也知道这是发展的必经过程,可是如何引导才是关键。
作为学习过的人来说,知道这是一个过程,可是老人家帮忙带孩子,他们不知道啊,他们就会扣上帽子“这娃不好带”,“这娃就是要跟我作对”,“你们不能这样惯着孩子,要立规矩啦”……
我也理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辛苦,希望孩子好,懂事乖巧,老一辈年龄大了,体力不支,难免会有情绪。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个阶段的宝宝哭、闹、霸道、不讲理、自私、任性等,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用担心,这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宝宝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只要家长好好引导,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
1.平时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越多越好。比如可以让他选自己要穿的衣服、吃饭用红色的碗还是绿色的碗、是选择听睡前音乐还是读绘本。在他有自己意见的时候,只要不是太难实现就尽量满足他。T2宝宝只有在那些家长觉得不重要的事上充分的体会到了自主权,才会在家长觉得重要的事上比较容易妥协。如果总是担心把他宠坏,在小事上诸多限制,他就一定会在最不合时宜的事上爆发出强烈的反抗。
2.凡事提前知会,并且是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家长安排好的日程最好出门前花五分钟时间详细的跟孩子解释,让他有一个大概的预期,也感受到被尊重,如果有他特别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可以提前发现和协商。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是指家长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衡量一下你的表达是否有达到他的理解水平。比如很多妈妈喜欢跟孩子说“再玩5分钟我们就回家啦”。但是孩子不知道5分钟的概念,那我们可以设置手机闹钟,告诉宝宝:手机铃声响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家啦。
3.针对T2孩子一些不合时宜的表达不满的行为,用游戏力来进行链接和沟通。孩子喜欢在不满意的时候大声尖叫。家长可以在家里时邀请他进行一场“谁尖叫最大声”的比赛,让孩子在家里充分的发泄。家长也可以在某事被孩子拒绝之后可怜兮兮的跟他说:“怎么办?我现在好难过,我该怎么办呢?我应该尖叫吗?”然后学他的样子尖叫,顺便邀请他来讨论一下除了尖叫还有什么别的表达方式和解决办法。
4.需要孩子配合一起做事情时,让时光慢下来,按照他们的步伐来。很多家长很烦恼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从翻身开始就不能躺着换尿布了。孩子越是不愿意躺着换,家长就越是慌乱。一个人按着,一个人直接上来扯尿布。更好的做法是,换尿布之前先告诉孩子一下你要做什么。放下孩子的时候确保他/她躺在一个很舒服的地方/位置。然后家长可以先跟孩子互动一下,躲猫猫、唱一首换尿布的歌或者故作笨手笨脚的样子找不到尿布的撕口。当换尿布变成一件有趣的亲子活动时,孩子自然不会那么排斥了。
5.对于孩子不情愿做又必须要做的事情,帮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当你需要孩子配合你出门的时候,不要用商讨的口气去问他“要不要出去”,而是问他“你要穿红色的衣服出门呢,还是绿色的衣服出门呢?”这个问法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孩子觉得“出门”是自己的选择,就不会那么反抗。另外一个例子是孩子在外面玩的不想回家时,你可以把孩子抱离那个环境,然后问他“你知道我们应该走哪条路回家吗?”孩子一路指挥着大人回家,到家之后的情绪就会好多了。
6.对于你必须拒绝他的事,不论他怎样崩溃、哭闹,坚守原则。孩子一开始哭闹基本都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和表达。但是的确很多孩子在多次“哭闹后家长就妥协”这样的经历后学会了通过哭闹控制大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你可以给他无限的宽容区域,但是对于你认为是原则的事情,决不让步。你不需要一定给他讲道理,如果讲道理也不要期望他能明白。两岁左右的孩子的认知能力的确明白不了,说多了反而更让他迷惑和愤怒。就简单解释一遍,然后直接执行。
7.对原则不让步,但是一定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很多家长觉得不让步就只能忽略或者严厉的打击孩子的情绪,其实这完全是两件事。你可以拒绝他的要求,但是同时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并且在他发泄情绪的时候陪着他,时刻支持他。让他知道,尽管在他崩溃的时候,妈妈仍然理解他。这样做你们之间的联结就并没有断。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所以我建议家长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哭闹的情况发生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场,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首先感到的是自己因为路人的眼光非常的尴尬、紧张,那么就果断立刻把孩子带离现场,去一个人比较少、不会那么紧张的地方再来关注他。此时如果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能安慰他,就直接紧紧抱住他、全心的接纳他就可以了。如果他当时拒绝你接触他,你就跟他保持一个他能接受的最近的距离,跟他说:“妈妈就在这里陪着你等着你。”让他尽情的发泄。等他发泄完了再问他可不可以抱抱他。处理这种情况时,请你尽可能的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放在孩子的需求上。当你能真真切切的看到孩子,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虽然宝宝们都能听懂,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尚未达到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良好的表达出来,他们会沮丧、会无力,他们会通过他们的方式来宣泄。我们需要进入他们的频道,帮助他们表达。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表达来学习将来他们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