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这座城,十四岁那年,我跟随师父下山伏魔,曾经走过一回。
当时城里流传,天光初亮,水面最平静的时候,把耳朵贴着河面,能听到哭声。一旦行船出航,两岸走马,哭声便消散了。
城里还流传,六百多口古井,本来清透的水,夜里莫名变得浑浊,有一股刺鼻的铁锈味道。
我和师父从金山寺风尘仆仆赶来,路上又听说姑苏城里一条渔船,大白天在河道里行船时,船底突然撞上什么,沉了。两岸阁楼里的人,清清楚楚看见一个黑色的东西,体大如船,缓缓穿过河道,潜入了柳湖。
刚到姑苏城门,公差和乡绅都来迎接,又是放鞭炮,又是打腰鼓。他们说城里传说越来越多,人心惶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我说,那还不简单,把搞出这些传说的人抓起来,传说就没了嘛!
师父给了我屁股一禅杖,然后请众人领路,去最后看见那黑色怪物的地方,柳湖。
到了以后,师父在岸边顶礼膜拜,然后念了半日金刚经,取下佛珠往水中一抛。
大家说,这就好了?
师父说,好了。
大家说,不行吧,你看人家神婆又唱又跳的,折腾了三天三夜,就算骗钱,也要用点心啊!
师父微微一笑,说,阿弥陀佛。
我说,骗子不都是把简单的事做得很复杂来骗钱的吗?
大家觉得有点道理,强留我们住了几天,直到城里再没人听到诡异的哭声了,才放我们走。为了弥补对我师徒二人的不恭,大家决定捐两座桥给我们,一叫“法骚桥”,一叫“法海桥”。
我说,那我和师父岂不是让千人踩万人踏了?
此事不了了之。
多年后再登姑苏城,和回忆比较,还是旧时的样子。
我们一行三人进了姑苏城,小青说,眼下最要紧,是给秃驴换身俗家人的衣裳,免得引人围观。
我对小青说:你要不是老拉长着脸,谁当你是驴啊!
小青登时脸色发青,露出嘴角毒牙。白素隔开我们,左手挽着她,右手挽着我,说:我有两百年没来过姑苏了,今天可要好好逛逛!
小青听了,脸色渐渐正常。
白素指一下街边,说:你们看,那间小小的点心铺,很久以前呢是个老婆婆经营,那时她的孙女还小,搬一条小板凳坐在门前织鸟笼,她有个弟弟,手里捏着一只麻雀,说“姐姐,姐姐,蒸笼什么时候才做好呀”……
我看过去,两百年了,点心铺已不知换过多少代人,时光轮转,现在店里又坐着一老一少。我想,所谓历史,不过就是一个大循环。
街上走马观花,经过一个摊子,蒸包子的热气扑到脸上,突然觉得饿了。白素说姑苏城有家面馆,百年老店,一定要去尝尝。我说,你两百年没来了,就是说,这家面馆你也惦记了两百年哪。她推我一下,说,走啦!
到了那家面馆,门庭若市。很奇怪,我见过的面,不是小麦色就是白色,烧糊了,最多是黑色,然而店里出锅的,一根根都是绿色,像竹子,但软软的。
听人家介绍,三百年前,姑苏城有个姓范的儒生赴京赶考,半道上迷路,又渴又饿的,差点昏厥。幸好遇见一个山里采茶的姑娘,领他到一间茅草小屋,给了他一碗面,又给他指路。
后来儒生中榜,调任河南,一晃四十年,衣锦还乡。经过古道边一座破落茅草屋时,想起四十年前那个穿青衣的姑娘,又想起她的一碗面,心里感怀,于是在姑苏城里开了一家小面馆,又把面裹上蔬菜汁做成青色,聊以怀念。不料面竟然意外地好吃,于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
听完,我看看小青,她嘴里咬着筷子,突然朝我一吐,差点戳瞎我一只眼。
白素说:和尚,我们还有多少银子?
我解开行囊,师父给的盘缠,一路走来,剩下的只够买两碗面了。
小青说:你们吃,我不饿。
白素说:两碗面,三个人吃,这才叫患难与共嘛!
一会儿,老板把面端上,白素多要了一只碗,把面分成三份,然后对我说:和尚,你去要一壶茶,茶水不要钱。又对小青说:小青妹妹,你跟店家要一点咸菜,也不要钱的。
我于是起身去讨茶水,刚回到桌前,小青也正好回来了。我看看她,说:你也太不厚道了吧,怎么把菜坛子都抱来了?
小青说:那也没你傻,水缸都拖来了,你洗澡哇!
她把咸菜往桌上一放,然后眯着眼看我。
我说:你看什么?
小青说:为什么你的面比我多?
我一看,还真是。
白素说:面泡久了,自然就多了。
小青看看白素的空瓷碗,说:这么快你就吃完啦?
白素说:我……我饿了嘛!
小青哦一声,低头吃面。
吃完了面,正喝汤,瓷碗内侧映着白素的脸,她在看我。我说有什么好看的,她说,出家人吃相真好看,一点声音不出,捧着碗,就像捧木鱼。
这时,我又看到瓷碗内侧闪过一道白光,我说:青爷,你这白眼翻得也太夸张了吧!
我放下碗,冲一点茶水把剩下的碎屑荡干净。摆好了筷子,突然发现面馆外边站了一群人,一边穿着红袍,袍上绣百花,另一边穿黑袍,袍上绣百鬼。衣裳非红非黑的,全趴在地上。
两队人马进了面馆,一人一脚把食客踹开,把桌椅掀了,只剩中间一张木桌两条凳子。我和白素小青贴墙站着,一点一点往外挪。一个红袍大汉亮出一把鱼叉,说: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