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的表述功力

注:

1/ 所选书评均摘自《20世纪的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2/ 持续更新中


无悲无喜(评亨利·詹姆斯著《波士顿的珍藏品》)

詹姆斯先生近年来越来越往精细处[一个词把握整体特点的变化趋势]经营。这部小说的素材极其简单,但本书的特色并不仅止于此,特罗普洛及其他十余位作家也曾以高超的技巧处理同样简单的素材。本书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作者詹姆斯先生处理主题时,完全舍弃其他小说家会好好把握的一切机会。[两次对比,“其他十余位作家也曾以”“完全舍弃其他小说家”,用“不仅止于此”和“与众不同”牵连指引,点明作品“素材简单”和“主题处理不寻常”两个关键特点]

然而詹姆斯先生未如预料一般利用这个情景[出人意料+1]。全书大抵平铺直叙,鲜少起伏,起伏处亦不醒目[暗含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他完全不顾一般读者的浪漫情怀[情感定论*1],写作的唯一目的是研究人物的性格,而非提供肤浅的娱乐;其他方面作者不愿多花心思[情感定论*2],他不以幽默的笔触着墨于反常的怪癖,不悲天悯人地同情弱者,也不存心要让读者随着情节起伏欢笑落泪[反写、排比、对比]。平心而论,如此狷介的笔法,即使符合某些读者精致优雅的品味,这种愉悦也很难引起共鸣。[如此…即使…也…]

最能欣赏这部小说精巧优美的英文(作者遣词用字完全恰到好处)的读者放下本书后,脑海中对嘉乐慈太太、欧文、芙丽达·薇琦、或者蒙娜·布瑞格斯塔克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象。[最…也不…,引人注目的强调]在他早期的小说中,詹姆斯先生偶尔会呈现鲜明的人物,让读者误以为自己认识这个人。[对比,情感定论]

想到能了解嘉乐慈太太和芙丽达·薇琦对于人生、艺术及应对仪节等看法的读者很可能万中无一,认同者几乎不可得的情况,实在令人感伤[情感抒发,间接点明本书价值]。但是为博得这万中求一的读者激赏,就值得小说家努力。而詹姆斯先生想必也深知,此类读者对本书的幽微精细、以庄重且面面俱到的犀利取代幽默一定大感欣喜,而且回味无穷,这作为作者辛勤笔耕的报酬应已足够[虚抑实扬,间接点明优点]。况且以英语世界中所有的小说读者计算,万中有一,全部加总起来,也算是值得努力的人数。总之我们毋需为亨利·詹姆斯兴叹。[让读者觉得自己大概就是那“万中之一”,引起阅读兴趣]

尽在海上(评约瑟夫·康德拉著《吉姆老爷》)

一般公认康德拉先生如同大不列颠一样,两者皆是海上的霸主[别致又精准的联想和类比]。别的作家写过“在广袤的大海中讨生活”的那些水手令人惊心动魄的奇遇[“广袤”+“惊心动魄”+“奇遇”,非常有画面感],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大海上惊涛骇浪与深沉静谧等如诗如画的景象[互为对比的景象,“如诗如画”又突出了画面感]。但当我们阅读康德拉先生的小说时,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方面[前面已经是优秀的描写了,“完全不会”让读者不禁惊讶好奇]。“海洋嘹亮的呼唤”立刻吸引了我们,于是我们便随同作者登船在大海中探险。我们亲自体验到“天空与水面之间诡谲又单调的生活方式”;感受到海上生活的纪律严明与枯燥;同时也为笼罩在大海上的那股神秘、挥之不去的气氛深深着迷。

这一切在《吉姆老爷》一书中都能感受到,丝毫不逊于康德拉先生那美得无与伦比的短篇小说《青春》。[“丝毫不逊于”+“美得无与伦比”,绝佳的间接赞誉]

他在吉姆阴霾、崎岖、年少的心灵里[同氛围的词叠加出现,令人感受深刻],一步一步摸索着每个幽暗的角落,目睹敏感、怯懦在这个心灵上留下无法磨灭的污点[变换主语视角,拟人效果],以及它如何苦苦穷尽一切努力把粉碎的信心重新粘合起来。

每个情景他都要追究到底,每一种情绪他都要分析到最后一丝一缕[同个问题,两个维度构成排比]。一个问题在他笔下翻来覆去[此处“翻来覆去”又扣前句],让读者可从千百种角度细细思量——然而却永远不得其解[“千百种角度”和“永远不得其解”又是一重对比,强烈感受到读者内心的Orz]

我们紧紧跟随作者的脚步,沿着一个又一个繁复、幽微、难以意会言传的分析一路探索下去[多重词叠加,不同维度指出同一种境界(?)],直到这么多分析、这么多精心设计的谜团实在让我们觉得有些疲惫,但又不由得为自己懒怠的念头感到汗颜。[多么精准!真实的复杂的读者心理]

我们毫不知情地坐上法官的座椅[把书中的视角转换描述出来,更凸显了代入感],细细对比吉姆的初衷与他表现出来的行为相距多远,疑惑着为何会有如此的结局。[模拟读者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感受]

无论读者多么因那些暧昧不明的心理现象感到疲累、或者多么抗拒小说中无可挽回的悲剧,本书每一页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深邃的美感,仍可补偿读者阅读时的辛苦[补偿!“瑕不掩瑜”清新脱俗的扩句方式]。康德拉先生精妙的遣词用字与动人的气氛营造在《吉姆老爷》中表露无疑。他和詹姆斯先生一样,执着于个人崇高的文学理想,所以宁可牺牲文体的简洁与文意的明确[牺牲!“瑕不掩瑜”清新脱俗的扩句方式*2],以造就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来函(约瑟夫·康德拉)

生命中唯一无须争论的是我们的无知。除此以外,人生没有必然,没有绝对,没有不能推翻的成见;没有哪条原理,哪一点直觉,哪个冲动,可以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都能一以贯之。世界的推动力是利己主义,世界的道德观却是利他主义,这两种相互抵触的本能,一个如此简单明白,一个又如此神秘难解,除非两者在我们的生命中得以某种不可言喻的方式密切结合,我们终无法受益。单独抽离出来,无论是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都会使我们伟大的抱负如同泡影。因为执其一端所得的成就与荣耀,若非过于偏枯孤寂不值得拥有,便是过于悲苦让人不愿甘心承受。[直白的生命体悟]


时代的悲剧(评杜·波伊斯著《黑人的灵魂》)

一般公认布克·华盛顿是美国黑人最大的希望,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黑人领袖中,他和与黑人关系密切的南方白人最少发生冲突,却为他的同胞做了最大的贡献[巧妙制造对比,描述本可平铺直叙的功绩]。以现代的词汇来说,杜·波伊斯是另一类型的黑人“教育者”。[似曾相识的将作家与历史/当代特色鲜明的人物的类比]

本书题材特殊,饶富诗意的书名适切地透露出其内容和文采。[短短一句话包含了这么多内容!]

后天所受的教育要求他必须理性客观地就事论事[变换主体“后天所受的教育”,就像影视剧切换机位],但理性的逻辑思考又与非洲种族天生重感情、富有艺术气息等特质相抵触,因此书中呈现了理性与感情相互矛盾、彼此交缠的特殊风格。

虽然本书呈现的只限于北方黑人的观点,若能加以理解,对没有成见的读者来说有很大的价值;对成见虽深,但仍可改变想法的人,也许价值更高。[将不同理解程度的读者细分,分别阐述价值,作为书评很有必要!]

对于那些从民族学而非政治学的角度试图了解黑人、纯粹把黑人看成是一个特别的种族,不把他们当作是笼罩着美国未来的一片乌云的读者而言,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很耐人寻味。[不仅有读者细分,还有洞察描写!“耐人寻味”看似委婉,实则“耐人寻味”]


从屠宰场翻身(评厄普顿·辛克莱著《屠场》)

在屠宰场一景中的用词很多是不堪在此引述的。经验老道的读者立刻能察觉到辛克莱先生以左拉为师[“经验老到的读者”能察觉,而不是笔者自己能察觉,甚妙]。他们之间的类同不只是明显——根本特别引人注目[对比一般形容“他们之间的类同非常明显”,效果高下立现]。虽然辛克莱先生没有写序说明,但显然他希望本书被视为针对工业社会的一项科学研究,而他笔下的人物等于是一部部记录片。[“虽然没有说明…但显然”对比一般形容“xx显然”]左拉以严肃坚持的态度呼吁读者注意他作品中的科学性。他要求世人把他当作一位博学的导师、一名研究者,用实验向世人证明某些原理[“要求”对比“希望”更显现出势在必得、自命不凡的强硬做派]。辛克莱先生和左拉有很大的差距。左拉的确有他独到之处,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辛克莱先生顶多只能说是在卖弄聪明[“至少到目前为止……顶多只能说”对比词]。但两位作者在自命为科学研究者方面倒是一样肤浅[“有很大的差距”还“一样肤浅”,暴击+10086]。左拉忘了他的作品是在想象的领域、而非实验室里完成的;他的素材不受制于自然律,完全任凭他丰富的想象力的驱策。准次我们同样可以质疑辛克莱先生笔下的工业社会。他和左拉先生一样,只研究了人类生活与行为中最卑贱、最丑陋、最邪恶、最悲惨的一个层面。毫无疑问地,美德、慷慨、善良的天性、道德和正直也一样曾出现在屠宰场的人群中,只是辛克莱先生无意描述这一层面[变换主体“也曾出现在”]

他的描写并非不具说服力,只是他一厢情愿地运用左拉的自然主义技巧来呈现他心目中的社会现实,并且决心借此强逼读者同意他的看法,所以作品显得僵硬。[“一厢情愿”+“决心”+“强逼”叠用]《屠场》的最后几章描写救苦救难的社会主义如何使约吉斯改头换面,光是这个部分就令读者不敢恭维,难以赞同作者的观点。如果一个生物学家先给一班学生看一只活蹦乱跳、生理状况正常的青蛙,而后划开它的表皮加以解剖,露出它的重要器官,以电击、各种化学药剂、高低温差等方式测试它的神经反射——最后滴上几滴他负责促销的回春妙药,接着让学生看看青蛙如何起死回生,活泼健壮如昔,如果学生不立刻怀疑教授使了障眼法,认为这根本不能算科学实验,那么必定是学生对教授过度盲从,以致完全失去独立思考分辨的能力[详细生动的比喻,“负责促销”更是扣题]

我们知道辛克莱先生不是上天派来解救被欺压劳工的英雄,但是他的作品多多少少企图给予读者这样的印象。[不知道这手法叫什么,反正很妙]


初步印象(评肯尼斯·格雷厄姆著《柳林中的风声》)

有些书几乎总是得偷偷地读——顶多两个志同道合,身心健全成熟的挚友,远远地躲开一本正经、大表不能苟同的世界,在上锁的门后秘密地仔细检阅他们未被删去“不妥情节”的宝藏[情景化的方式,点出“能欣赏”本作品的受众]。这类书籍无法一一罗列,但任何喜爱《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茶会的人一定很能欣赏这类文学[借著名作品衬托新作价值]。保持一点神秘感是必要的,否则假使肯尼斯·格雷厄姆先生的《柳林中的风声》落入不懂欣赏的人手中,恐怕就要惨遭荼毒了。例如被称为“讽刺寓言”,或者更不堪地,被认定是描写大自然的“自然书”。甚至可能被放逐到婴儿房里,在那里虚度一生,毫无用武之地[三重排比,不写“有些人”而是“不懂欣赏的人”,避免读者代入引起不必要的恼怒]


从灵魂涌出的洪流(评菲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们英国和美国的写实主义者也成功地表现出口无遮拦的文风,他们时而犀利,时而愚昧,但模仿俄国作家后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作者的一些平淡无奇的琐事——或者让他们的人物说出自身的一些平淡无奇的琐事——不比沿用讳而不谈的老套能表达出来的多。他们一切明说出来的笔法,和以往晦涩的笔调同样收效不大[多重叠加表述]

然而只读本书的一部分,读者便获益良多——我们现在仍然假设读者是一般对书本略有兴趣,不特别热衷于俄国文学的美国人——他会因自己读到的分量之多而感到惊讶。而使他持续读下去的原因,是书中展现的人物及戏剧张力的趣味。[又是细心地刻画了读者画像]

我们所说的读者很可能对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一知半解,他也许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俄国小说里尽是些早该送进疯人院、或者才从疯人院逃出来的人。如果他已有此成见,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故事恰恰可以助长这个没有大碍的想法,更加证实了俄国无异于一所规模庞大的精神病院,院里的看护和病人患有相同的疾病。即使读者这样认定,他仍然无法否认书中的每一个人——这840页介绍的每一位男性、女性、孩童——都是活生生的人,生动得那么令人信服,令人骇然。他们的疯狂是由于他们对每一丝情绪都有强烈的直觉——因为他们看待每一丝情绪犹如整个生命一般。所以就西方人的眼光看来,俄国小说里弥漫着歇斯底里的气氛,因为西方人有些大不相同的生活逻辑——一套精密繁复的折扣、分配、妥协的逻辑。我们不都是小心翼翼地精打细算着让喜悦和哀伤的情绪收支平衡,仔细分配我们的爱,作恶前先计算清楚利弊得失,为善不求回报,因为另有所图的伪善到头来可能得付出更大的代价,就此养成了生意人小聪明小智慧的生活态度?甚且不容许任何人把它视为是变相的生意经而加以轻蔑。

换句话说,我们为了生活得体面,禁得起神和世人的批判,拟定了一套计划,内容就是永远不承认生活中最不堪的真相,即使是自己私下也绝不承认。俄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在谈话时吐露出灵魂深处所有的内涵——他们认真地谈话,取代了我们无意义的闲谈。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任他的俄国人在书页间倾泻他们的灵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110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443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474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881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0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698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18评论 3 41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32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796评论 1 31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68评论 3 33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10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92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55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30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48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47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使用建议而不是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谁都不喜欢被命令,哪怕是你的下属,...
    歆斌阅读 620评论 0 1
  • 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在于把重要的事首先做,用心做,做到极致。GTD的思想,先收集下来事务,再分类,删除不做的,搁置...
    熙沐2017阅读 325评论 2 1
  • 若她是你爱的人 你该爱她的面容 无论艳丽与灰暗 若她是你爱的人 你该爱她的身体 无论精美与粗拙 若她是你爱的人 你...
    是夜月华如水阅读 204评论 0 0
  • 近一两个月来,每天在我们的读书群里分享“早安心语”和“分享一日禅”,内容大致类似鸡汤,但群里的姐妹都很受用。也许是...
    欢颜589阅读 1,069评论 1 13
  • 上篇说到rownum和order by及索引列的关系,明白了通过构建一个子查询把查询结果固定住再取数就可以了 。还...
    一二三言阅读 2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