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中,孔子对于君子的言行信念,以“三”为则,有几次简单的概括。
君子三不:“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不惑,是因为明智,能够判断是非。所以不忧,是因为明理,能够守住原则。所以不惧,是因为明命,能够遵守道义。
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个畏不是畏惧,而是敬畏。天命有必须服从的天意的成分,也包含有今之所谓的真理的含义。大人则君主,父母,还有在上位的君子,今天所谓的首长,或者社会中的遵纪守法的成功人士,都属于大人的范畴。圣人则主要是指儒家崇尚的三代先贤,今天则可以扩宽范围,包括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道德思想高尚的前贤。儒家尊崇天地君亲师,畏天命大抵等于敬畏宇宙天地的意志,畏大人则大抵等于敬畏君(包含在上位的君子)亲,畏圣人则大抵等于敬畏以师为代表的圣贤之语。
君子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直友是诚实诚恳,不会顾及虚伪的面子予以直言不讳的批评。谅友是心胸宽广,善于包容不计较。闻友是见多识广,可以启发思维,提高思想。
君子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乐于有节制的去享受快乐的生活,乐于宣扬别人积极善良的一面,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正能量的东西,乐于多交结有为有志的贤良朋友。
君子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即过错。第一过还没到该说话的时候就忍不住迫不及待的说话,发言急躁,心态浮躁。第二过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吞吞吐吐,怀有别的心思。第三过是说话冒失,不注重场合不注意别人的脸色,冒犯别人不尊重别人。
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年时不要过度贪恋泛滥情事,既有可能因滥情成祸,更因为耽搁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习年华;青年时不要放任脾气,不懂自我约束的性格极有可能引发争斗,伤害到别人以及自己的性命;老年是不要贪婪财物,情色,名利。
君子做到以上这些是什么状态? 孔子弟子子夏在《论语·子张篇》有个名为“君子有三变”的总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三变的大意是君子远远看上去稳重庄重,接近而处时又觉得无比温和可亲,听他说话时又有理有节,意思精确,非常有原则,使人肃然相敬。
2018-9-14于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