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这一章主要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赞同或反对作者才是合理的?这一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小问题进行分析:
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 认知和思维层次的条件——与作者达成共识,明确自己的思维偏见
2. 情感和态度的条件——控制感性情绪,理解和容纳的态度
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四条规则,任何理性的人应该遵从这些规则来赞同或反对作者才是合理的。
对于赞同或反对作者这一个问题,在看这一章之前我自己原本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首先你不能盲目地赞同或反对一个人,你得先理解他说的内容才有资格对他的观点进行评判;其次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得有理有据,辩论不是恶意谩骂,口角或直接反对对方的观点。通过本章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大致是和作者的观点一致的,不过作者表述得更加详细、清晰和规范化。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具体如何写的。
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本好书和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是能欣然接受读者提出任何合理的辩驳的,而一个好的读者要掌握这些辩论的原则才能在辩论的时候显得有礼节又有智慧。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愿意深究和钻研。看了一本书觉得大体上好像道理都说得通但是具体怎么证明作者的论点是真实的,是不是确实对我们自己有意义,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怎么考虑过。我们经常容易陷入盲目地相信作者的观点,不加评判,不深入思考,什么很多时候也不会拿来实践进行验证。
作者提出“同意”其实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是我明白你在说什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和论述;另一种是我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和论述。同意与了解并不是一致的。当然同意或反对的前提是了解(也就是消除误解),双方对一个问题的含义理解一致,达成共识,然后再就这一个确定的问题进行辩论。
作者提出理想化的辩论——明智的有意义的辩论有三个必要条件:
一、要认识到人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个体,所以在辩论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控制感性的作用而进行理性的辩论。
二、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摆出来:任何论述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或假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一个假设实在客观真理的合理范围内的,我们就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偏见为理由来否定这个假设,除非这个前提或假设本身确实是违反客观事实的。我们都应该接受辩论对方在一定合理范围内的前提和假设,否则针对前提或假设能进行无休止的争论,这样的辩论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也毫无意义。
三、不要像大多数的政治辩论一样只是毫无意义的争吵,而要尽量用同理心来进行辩论。也就是说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他的观点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双方最后达成妥协,才能解决某些问题。
其实辩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是为了获得赢得辩论胜利的喜悦感,而是对于客观真理的剖析和追求。前面的三个条件:控制自己的感性,知道自己的偏见接受对方的假设,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三个条件本身都是比较感性难以控制的,所以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方便操作的4点规则或者说四个方面。
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四条规则:
一、知识不足;二、知识有误;三、不合逻辑;四、分析不够完整。
前三条规则可以用来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是否真实。
指出一个人知识不足确实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明确他缺乏具体哪些知识,而这些知识不足导致了不能正确地论述他的观点的话,说明了你言之有理,但是即使言之有理也要注意态度和方式要保持谦逊,不要显得自己没有修养。把这个方法放到更广阔更长远的人类发展历程中来看:任何科学、数学、历史、哲学等的发展都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研究证实的新知识形成的。
指出一个人的知识有误,就是说他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误,观念不正确。正确与否不是以主观为评判标准而是参照客观事实和真理。当然你需要明确说明客观事实是怎样的,也要说明他由于错误观念导致了哪些观点的错误。
指出一个人的论述不合逻辑就是说他的推理不合理。一种情况是结论并没有前面合理的前提条件做支撑,前后不连贯;另一种情况是作者本身前后观点矛盾。其实从推论本身来说,一个好的推论应该是这样的:不管前提条件是否真实,能从前提条件推理出结论,然后再要求前提条件是真实的。一些好的作者一般都不会出现第三种情况,有些即使能够出现不合逻辑的情况也需要很有眼观和推理能力的读者细心才能发现,也可能是某些作者明知其推论中间的缺陷故意将其隐藏。
前三个规则的相互关系:知识不足可能造成知识有误,知识不足可能不能解决某些问题,不能确定某些问题,但是知识有误会引导出错误的问题的结论。作者提出他关心的并不是某些人因为论据不足而导致论点没有说服力的情况——知识不足,他关心的是某些人看上去论据很充足但是结论却很差的情况。如果一个人有很完整的前提条件,但是结论却是谬误,一般来说他应该是知识有误。所以说第三个规则是以前两个规则为前提的。
第四个规则用来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这是针对一本书整体而言,作者对于他提出的所有问题是否都得到了解决。相比较而言,前三个规则是针对具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个时候也需要读者明确指出作者没有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里涉及到主题阅读的相关问题:当你阅读同一领域的书籍,可以用这四种规则作为评判的标准来对书籍作比较。这样可以找出知识更多,错误更少,论述更加完整的书籍来进行阅读。
四条规则与分析阅读的关系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在拟大纲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明确作者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主要问题和分支问题。也就是明确了主要论点和分论点。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在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要明确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作者是否清楚自己没有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明确每个论点论述的有效性。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评判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也就是明确整本书所有论点论述的完整性。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总结
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该提出的四个问题:
这本书大体上是在谈些什么?
一本书的沟通结构是复杂的,所以我们需要列出大纲。
详细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写出来的?
语言是沟通媒介,也构成了沟通障碍,所以我们需要诠释彼此的理解。
写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观点是不是真实的?
因为错误和无知会局限真实或知识,所以我们需要评判。
是不是有意义?
即使是真实的知识,是不是对我们而言有意义呢?首先我们要区分信息和知识,单纯的信息只是事物的表象特征,无数个这样的表象特征也比不上一个实质性的客观知识。其实要区分真实的知识和错误的知识,接受的都是错误的知识反而有害无益。然后我们还要看这个客观的知识是不是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范围,是我们已经完全理解的,理解一部分的,还是没有接触过的。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客观真实的能提升我们理解力(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的真理性知识。
最后作者总结了他所提出的的阅读规则是理想化的规则,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按照这些规则来实行。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运用这些规则,往理想的方向上前进。而且他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很多人读书只看量不看质,也就是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是认知和理解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选书,不会精读。如果能够运用作者提供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来慢读精读一些好书,提升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