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儿八经的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人力资源经理专业,可不是教你们要学野路子。
结论说在最前头:
管理技术要学,但不是瞎学,也不是靠碰运气。
要根据运用的目标来针对性地学。
不要学到被自己感动了,到出来找工作时,才发现老板根本看不上。
以下是正文:
今天这个主题来自于一个思考——
在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包括职业经理人)中,以下两种人哪种更多?
1、从业务出身,然后晋级做管理的人
2、没有业务背景,从管理科班出身的人(包括MBA)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是第1种人。
业务优,则做管理。
关于管理这回事,其实并不是“做官”这么简单的。
在职场中,至少有两种管理职位。
1、是综合管理职位
意思就是我们广义上认为的“做官”了。有较大的战略、人才、经济决策权。
CEO,总裁,局长,都属于这种。
2、是技术管理职位
他们负责安排下属完成任务,有有限的工作授权权限,经济建议权,但几乎没有其他决策权。
例如,美术总监,技术总监。就属于这一类。
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中的“高层管理者”,指的是第1种,综合管理职位。
因为,第2种技术管理职位,其实本质还是属于业务背景。
一开始我讲的结论,同样适用于这里。
你在技术管理职位上做出成绩,就有可能晋升综合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顺带提一句,人力资源管理看起来比较特殊,但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如果你不把人事工作也归入打杂一类,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属于业务面工作,而且是内部业务面。
他们服务内部客户,为内部客户提供人力资源对策的支持。
所以,人力资源总监和经理是一个技术管理职位,负责计划与管理下属的人力资源工作实施情况。
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人力资源经理是个“官”。
那都是电视里演的,骗骗大学生还行。
如果现实中你认识人力资源经理真的是个“官”,你不要草率认为他的权力真的就来自于他是人力资源经理,他很大概率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或者重要合伙人。甚至是老板的小姨子。
为什么高层管理者大多是业务背景出身?
为什么是“业务优则做管理”,而不是“管理优则做管理”?
之前我和一个副总裁朋友也讨论过。
我们认为——
综合管理能力是一种软实力,很难通过空谈证明,除非你有实在的业绩数据。
例如:你曾经加入某个快倒闭的公司,让他起死回生。(你是乔布斯吗?)
这会回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在你完全没有综合管理经验时,凭什么让第一家公司取信于你呢?
在绝大部分的案例里,当事人凭的都是业务业绩,获得取信的。
你在网上找一下大公司空降高管案例,绝大部分都是原公司业务面的负责人。
注意,我说的不是凭业务能力,而是凭业务业绩。
两者大有不同。
你很可能业务能力一般,但业务业绩非常爆炸。
但更多的时候,是你业务能力还算可以,甚至可能还不错,但你业绩为零。
这时候你几乎不可能空降综合管理职位(高管职位)。
这就是我不赞成闭门研究管理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原因日后再谈)。
我认识很多HR同行,管理理论是一套又一套,然而一问,你用这些理论做出过什么业绩?总是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反而,真的做出来业绩的人,往往却只是抓住了几个适用于当前时期的管理关键点而已。并没有这么一套又一套的一二三四点长篇大论。
引用句说烂了的话,马云说员工为什么会离职,也不过两个原因:钱不够,心受委屈了。
我不是很喜欢马云的某些言论,但他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值得反复玩味,而不是当段子听。
为什么钱不够,为什么心会委屈?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其实都指向到业务业绩方面的缺陷,而不是管理技术方面需要优化。
可能你们会有异议。但想想看,只要公司业绩做好了,能分钱足够多,员工自然能承受足够大的委屈。
下次受委屈时、拼命完成业绩时也会更卖力。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公务员。另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华为和腾讯天美工作室的员工。
我不是在讲管理技术没用。
而是想说:管理技术如果没有最后落在业绩增长上,那就是屠龙术,管理技术本身发挥不了作用。
每天算考勤,迟到扣钱;每天卡下班,谁按时下班就教育谁。这些对业绩管用吗?
别光书上看怎么样就怎么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总监就不打卡,你就要天天打卡?
(答案:因为总监业绩贡献比你大,所以他有特权)
昨天我网上看俩人聊天。
一人问专家:我有个下属能力不太行,但他对我很忠心,帮我干不少私活,我该继续留着他吗?
专家张口就三连:你们公司什么公司!竟然能让下属做私活!还不炒了!
我倒想知道,下属如果不影响自身与他人正常工作,不损害公司利益,在上班时间为什么不能做私活?
上班聊QQ算不算私活,刷微博算不算私活,叫外卖喝下午茶又算不算私活?学习进修又算不算私活?
更别谈很多私企老板自己也经常让员工帮自己做私活了。
这个员工该不该留,难道不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只是因为书上是写该炒吗?
现代管理技术诞生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多少人认真想过,这套技术本来是用在流水线工作的生产工人上的。
在卓别林《摩登时代》的那个时代里,老板就是用这一套让员工一刻都不能停下。
而在现代商业社会,公司类型有很多种,不是每个公司都是富士康。
你苦学这些工厂的流程管理、流程再造、绩效优化、这些都适合你们的公司吗?
如果你最后加入的不是工厂,你自己也没有开工厂,这些管理技术要用在哪里?
所以,学习和钻研一定要有应用目标。
你想加入的公司和团队是怎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团队氛围如何,协作关系如何。
这个公司到底是娱乐公司、广告公司、工厂、公益机构,还是机关单位?他们都有不同的特质和管理风格。
这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也只有实实在在,对症下药的方子可以真正取信于人。
而不是见到谁都卖万应灵药,就像手里拿着马斯洛的锤子,就满世界去找钉子。
你又不是个锤子!
最后,惯例用一句话结尾。
这句话来自电子竞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