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和孩子背诵古诗《稚子弄冰》,这首诗里讲的是一个孩子早上醒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丝线做成银钲来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碎了,就像玉器碎了一地的声音。四句诗分别突出了孩子的顽皮、聪明、快乐和沮丧的特点或心情。这是一个孩子在玩冰的场景图,突出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格。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回想起来,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很多孩童的形象,于是我带着孩子以“古代的孩子可以玩什么?”为主题,总结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可以玩耍的项目。这几天得空,终于整理出了以下的文字,可以作为同类古诗汇总的结果方便孩子们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读诗背诗的过程体会出古代孩子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尽管时代不同,他们所在的时代离我们或近或远,孩子们玩的项目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天真快乐和童真童趣却能通过古诗,跨越时空流传至今。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古代的孩子可以玩耍的项目有哪些。
一、可以斗蟋蟀: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织,就是蟋蟀的意思,夜深篱笆下有一点灯光,原来是孩子们在斗蟋蟀,这个“挑”字写得很传神,突出了孩子斗蟋蟀时屏息凝神的神态,刻画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专注,所以,于细节处见精妙。
二、可以追蝴蝶
宿新寺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可以放风筝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时早春时节,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村边的原野上放风筝的画面,让自然景物和人物给我们勾画了一副春意盎然,生动活泼的农村生活场景图。这句诗也勾起了我小时候放学在同学家写完作业,大家一起田野里撒欢玩耍的美好回忆。对比一下现在孩子,他们大多数放学后,背着沉重的书包不是回家写作业就是去上各种辅导班的形象,是不是顿时画面感全无?
四、可以划船去玩
划船偷了别人家莲蓬的小孩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孩子撑着小船偷采了几朵白莲,不知道藏到哪里了,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活泼淘气的孩子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
还有划船纯粹就是玩的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作者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五、可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春天来了,柳絮满天飞,孩子们跑着追赶着这些漫天飞舞的柳絮,这估计就是诗中的捉柳花了吧。孩子说,抓柳絮也可以是古代孩子们玩乐的项目吗?我说,这也许就是简单的快乐吧。
六、可以钓鱼
钓鱼之前先做鱼钩,比如杜甫的江村中就写了稚子做钓钩一事。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钓钩做好了就可以垂钓了。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当然垂钓的孩童除了见于这首诗之外,还见于白居易的《观游鱼》。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人闲来无事,绕着水池散步,刚好碰见了孩子在船上钓鱼,两个人同样是爱鱼,但是作者是来喂鱼,孩子却是钓鱼,大人小孩的行为却截然不同,有点惋惜和无奈的情绪。
七、可以做农活,包括学种瓜、锄地和织鸡笼等。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除了种瓜,还有锄地的孩子,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孩子大的锄地,老二织鸡笼,就小儿懒散,在溪头躺着吃莲蓬,都让我们想象出了一种田园农家劳动的生活场面。
八、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或指路,或睡眠,最多的是在牛背上唱歌或吹短笛。
古诗中还有很多孩子是牧童的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牧《清明》诗中的牧童给人指路。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可以在牛背上唱歌,例如:
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坐在黄牛背上的巴女唱着《竹枝词》,在江边摇摇晃晃悠然自得地走着,天晚了,也不害怕回不了家,因为记得自家门口有有芭蕉出槿篱。
黄牛背上正唱歌,突然听到了鸣叫的蝉,歌声突然停止,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这就是清代袁枚的《所见》。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这首诗,牛背上的牧童唱着振林樾的歌声,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是孩子发现了鸣蝉,所以整首诗中动静结合,小孩子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作为牧童,在牛背上还可以吹短笛。古诗中吹短笛的牧童还真不少,
且看其一:
村晚
[宋]雷霆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文翻译如下: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其二: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其三:
牧竖
[唐]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实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古诗中还有个牧童可能唱歌或吹笛累了,难免要休息一下,于是他就自顾自地地躺在柳树荫下酣睡。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
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一牛吃过柳阴西。
后两句写一儿童和一头牛,儿童在柳树荫下酣睡,牧童的牛因为无人看管,自由自在,吃着吃着就挪到了柳荫的西边去了。牧童的睡觉地点不仅可以在田间柳荫下,也可以回家后躺在草地里。
且看唐代吕岩的《牧童》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个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呈现的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可以看出,但凡出现牧童的诗歌,要么置身于斜阳照青山中的村落,要么在碧绿如画的田间原野,不管在牛背上的吹笛还是归来后之后躺 在明月下的休憩,无一不是一种恬静与闲适、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
当然,所以古代的孩子不管是声乐学习还是器乐学习完全不用上兴趣班,摇摇晃晃骑着黄牛就可以自学成才,并且乐在其中,悠然自得。
见多了这些没人管的孩子,他们或是黄牛背上放牧怡然自乐,或是和同伴一起嬉玩乐,仿佛鸡飞狗跳的大人不曾见,不是的,古诗中也有淘气闹人的小孩,且看: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作者唐代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这样的小孩如果碰到脾气不好的妈妈,真的要抓狂了,所以就称不上是童趣了。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孩子虽然没有手机,没有王者荣耀,但是他们可以玩的项目也是丰富多彩,快乐一点也不会减少。(题外话:这是不是也可以验证一下,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通过背诵古诗,我们也体会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字音上讲,合辙压韵,朗朗上口;从字意上讲,字字珠玑,言简意赅,从诗歌整体的理解上而言,往往也是内涵丰富,文字之外更有无法言说的精妙之处,这也是诗词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