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声律》篇是齐梁声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齐梁之前古代诗文声律演进的总结,也是对齐梁之后汉语诗文声律发展的启迪。
首先,《声律》开篇便阐明了声律的起源:“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这表明声律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因而“器写人声,声非效器”。刘勰在此倡导作文应符合自然的音律,但“操琴不调,必知改张”,而“擒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声律的法则清晰明了,但文章是“心声”运用到文章中却不易和谐。因此,只有精于声律的人才能洞察其中奥妙,能够剖析文字的音韵,正如《声律》所言:“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
其次,刘勰继而从声调和押韵两个方面讨论了运用声律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刘勰区分了飞声、沉声之别,亦即后世所谓平仄之分,二者应当“轱辘交往,逆鳞相比”,间隔运用,以取得声调变化与和谐。另一方面,刘勰指出:“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这表明双声、叠韵使用的原则是:双声必连两个字,否则,就每每阻碍,叠韵亦必二字相连,若杂于句中,就一定滞涩,这与沈约所谓八病并无大异。
第三,刘勰联系前代文人作品与有关声律的议论,提倡正音雅音,反对方音。对此,刘勰赞赏《诗经》的雅正之音,故云:“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这即是说,《诗经》用韵,大都清晰准确,用韵是雅音,《楚辞》杂陈方言,其音多楚,不切之韵颇多,失黄钟之正响也。
最后,刘勰崇尚“文质彬彬”,批判“为文而造情”,但并不反对诗人在形式上有所追求。他克服了前人“重质轻文”的文学思想倾向,认识到“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提出“情采并重”的文学主张,这与《声律》的文学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正如篇尾所言:“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声律对于一篇文章是必不可缺的,其作用如“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如果声调得中,抑扬有致,宛若烹调里的盐梅和榆槿,起到调味和润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