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寺记
前几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柔阳映在额头,微风阵阵吻过脸颊,街上人来人往,一切显得愈外美好、自然。我与舍友二人骑电动车闲转悠于高新区科技六路附近。忽地瞥见“木塔寺公园”几个字样,噢,对,原来这里就是木塔寺,曾听同事们多次提起,对此处已酿出浓厚的兴趣,私下查阅资料,也对有关木塔寺的历史了解一二,只是未曾亲眼目睹其雄伟风采,这次偶然的机遇亲临,让我倍感兴奋,也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未寻美景景自来”。
踏入界内游览一周,便可发现此处并无较大的名胜景点,也无较多的现代整修,只是几隅塔院残骸及残缺的碑文,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诗词大家的遗迹却足以让人沉迷,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曾经见证隋唐鼎盛的著名寺院历经坎坷,最终遭到破坏,淹没于城市的发展中。
木塔寺,乃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位于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始建于公元603年,乃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为禅定寺。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与该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左右比邻,总持、庄严二寺之木塔,依据历史记载是先有庄严寺塔,后有总持寺塔。据《两京新记》残卷记载,总持寺塔“高下与东浮图不异”,可证两塔的高低一致。再据《续高僧传·昙迁传》载:禅定寺“架塔七层,駭临云际”;隋炀帝“奉为二皇,双肩两塔七层木浮图”来看,两塔都是七层,且形制一致。塔体均为木结构,其每层周匝有门户窗槛、回廊栏杆,形制是典型的阁楼式塔,二塔高三百三十尺(?),周长为一百二十步,约一百七十六米,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由于两寺在长安城的诸多佛寺中一直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香火隆重,所以在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运动中,被明令保护,免遭焚毁,公元852年,大庄严寺改名为圣寿寺。唐朝灭亡时,和长安城同时遭到严重破坏,尔后历经唐、宋、元、明时期多次修葺,但至明末又遭废毁,只有木塔仅存。清朝康熙年间,经修缮后更名为木塔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又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战乱破坏,寺内建筑和木塔均已无存。现仅存有康熙年间所建山门、东西偏殿和法堂等几处遗址。2009年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决定在木塔寺遗址的基础上建设木塔寺遗址公园。
园内的几处壁画着重列举了现如今存在的几种塔式。覆钵式塔又称其为“喇嘛塔”,乃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其结构基本都是由基座、塔身、塔脖及塔刹四部分组成,现存在的覆钵式塔有扬州瘦西湖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显通寺白塔、沈阳护国法轮寺塔、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喇嘛、河南林州惠明寺及西藏桑耶寺塔等几处。
金刚宝座式塔形式起源与印度,造型象征礼拜金刚界五方佛,最早的是印度比哈尔南部的佛陀迦叶大塔,而我们中国建筑的金刚宝座式塔都是伪造它而来,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形式,有的还建在佛教建筑顶部,现存的金刚宝座式塔有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灯寺金刚舍利塔及昆明官渡古镇金刚宝座塔等几处。
楼阁式木塔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古建筑类型,现存的楼阁式塔为山西省应县木塔,是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还有亭阁式塔、楼阁式砖塔、密檐式塔及楼阁式木塔几种塔型。而我们陕西的西安小雁塔就是密檐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香积寺善导塔等多处塔均为楼阁式砖塔。
园中多处残碑上刻有咏寺诗词,唐代诗人张九龄、郑谷、宋之问、崔湜等等吟诗于此处,其中唐朝宰相崔湜的《登总持寺阁》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时至今日,往日的木塔寺已成为眼前的几堆遗迹,愈来愈少的人会再去关注它的历史与遭遇,园外车水马龙的公路及住宅区,与园内残破的遗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般景象是过去的木塔寺所不能承受的。园外醒目的木塔寺大字及两边的小道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两只臂膀,似乎在迎接着众人的亲临,来感悟其伟大的历史踪迹。
孙阳
2017年2月1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