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一(1)班。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各位注意,亮点不在画画,而在于画画用的纸。我不是每人发一张,而是同桌两人一张,画之前需要先把纸分开(学校不允许带小刀)。我只是示范把纸对折,至于怎样把纸一分为二,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吧!
一个女生把纸对折之后,用一只手按住纸的左半边,另一只手的食指拇指捏起纸的右半边,顺着折痕,小心地撕着,刚撕了一点点,同桌男生就喊,不行,会撕坏的。“用尺子!”邻桌同学提出了建议。他拿出尺子,把尺子的长边跟折痕重合,女生帮忙摁住纸的左半边,还是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沿着尺子的长边,顺利地撕下了一半纸。俩孩子很快乐,咧嘴笑了。“老师,我们没有长的直尺,怎么办?”有孩子求助于我。怎么办?没有直尺,看看书桌上什么可以替代直尺?那孩子左右看了看,没找到替代物,不理解我的意思。我拿起16开本的课本,竖起书脊,孩子恍然大悟,也顺利把纸撕开了。还有的孩子真有自己的“绝招”――把纸对折,并不展开,拿起来把折痕放在嘴边,用唾沫一点点浸湿(有些不卫生),折痕处变软了,再用手轻轻一撕,也把纸分成两份了……
一个小小的任务,让我看到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不包办,不代替,孩子自主努力所产生的“神奇”!假如我发给每人一张纸,那样省了事儿,费了纸,却看不到孩子们的“魔法”。为人师,要处处留意教育的“机会”,润物于无声,润物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