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WiFi、手机和食物,你可以宅在家里多久不出门?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曾经的回答是:我可以坚持一个月、一年,甚至一辈子。
直到今年春节假期,很多人发现,当初真是高估了自己:别说一个月,一星期就受不了了。
被迫留在家里的半个月,曾经以为的快乐,都变成了折磨:
无聊到发疯的我们,开始感叹“在家的我被逼成什么样了”。
床上一直躺着,去趟客厅都觉得像出游;
盯着手机太久,静静地看着窗外反而成了放松;
以为自己资深宅,却没想内心也有如此渴望出门社交的时刻;
曾经对放假望眼欲穿,现在一觉醒来,最怕的就是假期又被延长……
“闲着没事儿”,真不是想象中那样快乐。
终于闲下来的我们,没那么快乐
空闲,就像高甜度的奶油,吃多了就会觉得腻。
睡觉、打游戏、刷剧、追综艺……这些平日里的最爱,慢慢都失去了吸引力。
无聊的极限变成了压力,放大了心中的挂念和焦虑,任何想转移注意力的娱乐方式,都无法让我们真的“闲下来”。
被大把空闲时间“逼疯”后,大家发明了千奇百怪的招式应对无聊:
化身艺术家,用瓜子布阵:
数数,瓷砖、玻璃、大米……凡是家里有的,都可以拿来数一数。
更有人将“数数”发展成了全家总动员,拖家带口地蹲在窗前,数到腿麻。
《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被黄药师困在桃花岛上,自己一个人待了十五年。
十五年里,穷极无聊的他甚至开始让自己的左手与右手打架,从而打发时间。
这次,年轻人们也终于理解了这种”闲得发疯“,拼命给自己找事做。
朋友圈里慢慢出现了线上课程的分享海报、居家健身的短视频,和“点一个赞,学十分钟PS”的豪言壮语。
随着假期的延长,不少人甚至忘记了“只想退休”的宣言,开始期盼上班。
年前有多渴望放假,现在就有多渴望上班。
闲下来的年轻人,真的没那么快乐。
忙里偷来的“闲”,才真让人快乐
相比起忙碌,百无聊赖才真正折磨人。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指出:“最累的人,其实是什么都不做的人。”
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记录了一项实验,被试者被要求在房间里待6-15分钟,除了思考,不允许做任何事。
尽管时间并不长,但这样的“放空”状态依然让人难以忍受。
相比起呆坐着,有些人甚至愿意接受电击来让自己产生轻微的疼痛感,用以打发无聊的时光。
无意义的精神消耗是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沼泽,刚踩上去时浑然不觉,时间一长就越陷越深。
长期宅在家,少了目标和压力,生活像被抽了真空,活力慢慢耗尽,人会渐渐地被孤独和空虚包围。
在英国一档名为《In Solitary》的节目中,进行了一次密室独处实验。
尽管参与者能够随意携带三样东西入场,一定程度上有事可做,依然有半数无法坚持到第五天。
没有了忙,闲也不再那么吸引人。
在一场名为《我们为什么更热爱自己的工作》的TED演讲中,主讲人Dan Ariely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促使我们去工作的动力其实远不止报酬,更重要的是意义、创造性、挑战等等心理上的回报。
作为行为经济学者,他曾访问过一家在西雅图的软件公司,这家公司有200个工程师被单独安置在另一座大楼里,从事一个产品项目的研发工作。
一周前,这家公司的CEO来到大楼,宣布要取消这个项目。
Dan Ariely向这些工程师询问:“现在谁比以前更晚上班、更早下班了?”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但这突如其来的闲暇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快乐,恰恰相反,Dan Ariely说,这是他见过的“最郁闷的一群人”。
工程师们纷纷表示,他们希望的是CEO给他们下达任务,比如让他们思考有哪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公司其他领域,或者请他们设计下一代产品的原型。
Dan Ariely指出,这些方案其实“都包含着努力和激励”。
比起没有后文的闲置,这种继续工作的要求才能让工程师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人都是需要正反馈的,社会中的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需求。
当温饱问题被满足后,精神需求会占据主要比例,希望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以此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漫无目的的空闲,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不断消磨。
那些喊着想“闲”的年轻人,比谁都努力
“我太难了”,“好想当个咸鱼啊”,“不想上班只想瘫”……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几个写着“丧”的表情包。
那些喊着想“闲”的年轻人,比谁都努力
可实际上,这群天天喊着想退休的年轻人,只是说说而已。
李诞,就是这样“表面丧”年轻一代的一份子。
不想工作只想躺,录综艺的时候,面对农活李诞一边叫着“我不行了”一边自觉躺下的样子,像极了面对工作、学习不想努力的我们。
其实李诞也清楚,躺着最没用。
那一期的真人秀里,李诞的“丧”只是短暂的表面逃避,情绪放纵过后是继续的努力,活儿一样儿没少干。
相处之后,选手们才发现李诞是一个“非常在乎这个世界的人”。
和李诞一样的年轻人们知道,强大和成长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忙碌带来的除了辛苦,还有心安。
大数据调查显示:尽管90后天天抱怨着“身体被掏空”、“不想加班”,但他们仍旧愿意通过的工作创造价值,在其中不断提升自我。
在找工作时,位列前三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兴趣爱好。
90后其实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玩”的一代。
面对自己的工作,他们有着不输给任何人的责任感。不断推敲的文字,反复核对的数目,不停地反思与进步,挤地铁也不忘给自己充电……
想要做好的事情,大有“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气势。
《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2015》显示,87.5%的90后乐于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上网课、学软件、健身瑜伽……在忙碌的工作中偷到的一点闲暇,用来提升自己,点亮新技能。
他们比谁都清楚,“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在家待不住的年轻人,闲不下来的是那颗永不止步的进取心。他们的快乐,总归要伴随着“忙碌”所产生的意义而来。
要变得更好的决心,和豁出去拼命努力的冲劲,一直在他们心里暗自生根发芽。
那些令人羡慕的人生背后,都藏着血汗。
“只有极其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给文章点个赞吧,生活像一锅温水,那些想要去看看大海的人,一直在清醒地挣扎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