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火烧军草场之后无处容身,柴进推荐到梁山入伙,王伦容不下林冲,给他出难题,三天之内杀一个人作为投名状。第一天没有人,第二天是一伙人不敢动手,第三天遇到杨志。人没杀成,但王伦也接纳了他。埋下了日后晁盖一伙上山火并王伦的根子。对于王伦来说,这就是自埋死路。王伦智量具浅,死得其所。林冲当初不管有无投名状,王伦结局都是死,投名状,不可信,更不可恃。
投名状也好,信义也罢,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工具,作为工具,有用则存,无用则弃,谊也。
庞青云纳投名状,因为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赵二虎的人马,作为东山再起之资。庞青云不是不懂得为官之道,只是野心太大,才智不足于支撑他的野心抱负。一路走来,一路在堵,无论官场还是战场,十赌九输。真正高手,都是谋定而动,算定而战。太平之时,赌输还可活命,动荡年代,必无活理。
官场,斗而不破,玩的就是平衡。庞青云抓住这一点,带领土匪投军成功。
舒城一战,虽然赌的成分很大,但是庞青云并不是盲目出战,是在算定队友终会出手的基础上才打的。至于为什么队友会出手,第一是打胜仗是陈公的需要,在政治斗争中,陈公需要胜仗的资本,其二是陆大山不甘于被何魁踩在脚下,陆大山也需要一场胜仗。在这样的基础上,庞青云要做的就是让陆大山相信这仗能打赢。怎么做到?不要命!平时就怕不要命的人,战场上同样如此,姜午阳首先破了对方的洋枪队,对方最有战斗力的部分被消灭,其次赵二虎怼上对方的骑兵,庞青云最后杀入对方的炮阵,这种不要命的打法,逼迫对方主将出动,也就是对方预备队都用上了。当然,势单力薄,还是陷入了对方的包围。这样的局势下,作为将领的陆大山不是看不出来,只要他投入战斗,胜利就属于官军,陆大山没有不投入战斗的理由,庞青云的目的达到了。
舒城一战,虽然是赌,但是庞青云用性命赌的是陆大山会投入战斗,而不是赌单打独斗能够取得胜利。陈公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把自己的家底配给他。
开局顺利,之后便是一路猛进,有钱,有粮,有女人。
在庞青云决定打苏州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明明知道战争是几位大佬的的生意,自己却要去破坏别人的生意,在官场上来说这是擅作主张,在军中而言是不听指挥,你庞青云有十个头,也不够砍啊。
苏州没有打下,庞青云还有活路,对陈公还有用,还可以留着他。这一点,庞青云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赌的是打下苏州,再打下南京,那么便能直接跳过三个老头和太后搭上线,以为这样便能和三个大佬平起平坐。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在没有后台支持下,庞青云冒险打苏州,陷入绝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佬肯定是不会救他的。好在说服了何魁,用打南京的大饼获得了十天的粮食。
庞青云的冒险成功了,获得了面圣的机会,陈公走了三十年的路,他年纪轻轻就走到了。庞青云的成功搅乱了朝局,打破了原先的平衡,并且他没有派系,如此天大的干系,居然没有派系,这种天大的功劳,本来是就是各派系算在盘中的,庞青云突然跳出来,把所有人付出多少心血经营了几年桃子摘了。若有派系,便有盟友,还能自保,没有派系,便都是敌人,一下子得罪了这么多人,还想保住性命,那就很难了。
太后知道这点,所以提醒他他还年轻,君臣相处的时间还长。意思是要学会退让和隐忍,要平复好各派大佬的情绪,利益和功劳,不能独吞了,你一个年轻人,根基尚浅,日后有的是机会,我老太婆还有用你的地方,但不是现在。
可惜庞青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是智不足以存身。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居然在朝堂上提出免除两江三年赋税的要求,庞青云啊庞青云,是个人才,一直都在算计人,此时竟然算到了太后头上。你庞青云要名,也知道太后要名,如此大庭广众之下提出这个请求(其实是要求),太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答应,如果不答应,便没有爱民之心,也就不是个合格的君主。庞青云如此大胆,又如此精明,大臣们都错愕了,这样不懂规矩的人,谁还敢用?让你当两江总督,缘何?不是因为你打下南京,而是两江的税赋是朝廷的命脉,看在你无派可以直接控制的份上,才让你当两江总督,这可是太后的钱袋子啊,经济实力决定了政治实力。钱袋子都被你废了,又要你何用?
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问题,还没上任,就提出免除赋税,手握重兵又收买人心,你想干什么?这个皇帝你来做得了。
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还能活着,那真是欺我朝廷无人,大臣尸位啊。
当然,此时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姜和陈还有保他的念头,也在极力暗示,此时只要庞青云愿意投靠其中一个大佬,他还有活命的可能。可惜,都到这种地步了还是没有妥协之心,还以为自己能够扳倒他们。决裂的态度,对大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真能顺利当上两江总督,将来还不知能干出什么事情。姜和陈不得不同意除掉他,陈是多么的不舍,最后还提醒他要好好活着。
庞青云此时已然失去了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以为上面只是想要让他裁军,只要裁军,除掉赵二虎便能获得上面的信任。于是被利用这点,轻易的自断手足。在电影中,也许是导演考虑不够周全。现实中,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只要赵二虎在的一天,大佬就不敢轻易对他下手,其实赵二虎才是他现在手中能延命的筹码。除掉赵二虎,不符合庞青云的利益,就算有苏州呼啸和南京私发军饷这样的把柄和罪名,朝廷要治罪,也得掂量兵变的可能和成本。
其实,无论他杀不杀赵二虎,结局都一样,必然是一死,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不是信义问题,更不是投名状的问题。也许这才是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写实,只是把这个核心思想用兄弟情义和三角恋爱包装起来罢了,政治问题,说的太直白,便有影射之嫌啊。
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是三个老头,主线就是他们坐在一起吹牛逼的时候,其他的都是配角和支线。
兄弟情义这件事,看是干什么样的事业,当个土匪打家劫舍,当个小将领攻城野战,兄弟情义是很必要并且很有用的,但是如果要干“让天下穷人不受欺负”这样的大事,兄弟情义就成了袢脚石,在大义面前,必须放弃兄弟小义。
缘何,要干大事,就得接受孤独的命运,在干大事的路上,旁边都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历史不断的证明,在干大事的路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你一个,其他任何人都有随时叛变的可能,他之所以追随你,是因为跟着你有前途,有利益,若是有更好的选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变。作为老大,要能够给手下足够的利益驱动,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吃饭,比什么都重要。
打下苏州之前,庞青云还是低阶玩家,打下苏州之后,进入高阶段位,此时他的兄弟还停留在土匪时期的水平,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庞青云的安全,打下南京后,兄弟情义已经没有用处。若是此时赵二虎能够和姜午阳一样天真安分,还能好吃好喝活下去,但是赵二虎手中有兵却不懂的政治规矩。庞青云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不得不除掉赵二虎。
身处局中,身不由己。稍有不慎,万劫不复,致戒,致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涧中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97730/
林冲火烧军草场之后无处容身,柴进推荐到梁山入伙,王伦容不下林冲,给他出难题,三天之内杀一个人作为投名状。第一天没有人,第二天是一伙人不敢动手,第三天遇到杨志。人没杀成,但王伦也接纳了他。埋下了日后晁盖一伙上山火并王伦的根子。对于王伦来说,这就是自埋死路。王伦智量具浅,死得其所。林冲当初不管有无投名状,王伦结局都是死,投名状,不可信,更不可恃。
投名状也好,信义也罢,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工具,作为工具,有用则存,无用则弃,谊也。
庞青云纳投名状,因为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赵二虎的人马,作为东山再起之资。庞青云不是不懂得为官之道,只是野心太大,才智不足于支撑他的野心抱负。一路走来,一路在堵,无论官场还是战场,十赌九输。真正高手,都是谋定而动,算定而战。太平之时,赌输还可活命,动荡年代,必无活理。
官场,斗而不破,玩的就是平衡。庞青云抓住这一点,带领土匪投军成功。
舒城一战,虽然赌的成分很大,但是庞青云并不是盲目出战,是在算定队友终会出手的基础上才打的。至于为什么队友会出手,第一是打胜仗是陈公的需要,在政治斗争中,陈公需要胜仗的资本,其二是陆大山不甘于被何魁踩在脚下,陆大山也需要一场胜仗。在这样的基础上,庞青云要做的就是让陆大山相信这仗能打赢。怎么做到?不要命!平时就怕不要命的人,战场上同样如此,姜午阳首先破了对方的洋枪队,对方最有战斗力的部分被消灭,其次赵二虎怼上对方的骑兵,庞青云最后杀入对方的炮阵,这种不要命的打法,逼迫对方主将出动,也就是对方预备队都用上了。当然,势单力薄,还是陷入了对方的包围。这样的局势下,作为将领的陆大山不是看不出来,只要他投入战斗,胜利就属于官军,陆大山没有不投入战斗的理由,庞青云的目的达到了。
舒城一战,虽然是赌,但是庞青云用性命赌的是陆大山会投入战斗,而不是赌单打独斗能够取得胜利。陈公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把自己的家底配给他。
开局顺利,之后便是一路猛进,有钱,有粮,有女人。
在庞青云决定打苏州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明明知道战争是几位大佬的的生意,自己却要去破坏别人的生意,在官场上来说这是擅作主张,在军中而言是不听指挥,你庞青云有十个头,也不够砍啊。
苏州没有打下,庞青云还有活路,对陈公还有用,还可以留着他。这一点,庞青云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赌的是打下苏州,再打下南京,那么便能直接跳过三个老头和太后搭上线,以为这样便能和三个大佬平起平坐。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在没有后台支持下,庞青云冒险打苏州,陷入绝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佬肯定是不会救他的。好在说服了何魁,用打南京的大饼获得了十天的粮食。
庞青云的冒险成功了,获得了面圣的机会,陈公走了三十年的路,他年纪轻轻就走到了。庞青云的成功搅乱了朝局,打破了原先的平衡,并且他没有派系,如此天大的干系,居然没有派系,这种天大的功劳,本来是就是各派系算在盘中的,庞青云突然跳出来,把所有人付出多少心血经营了几年桃子摘了。若有派系,便有盟友,还能自保,没有派系,便都是敌人,一下子得罪了这么多人,还想保住性命,那就很难了。
太后知道这点,所以提醒他他还年轻,君臣相处的时间还长。意思是要学会退让和隐忍,要平复好各派大佬的情绪,利益和功劳,不能独吞了,你一个年轻人,根基尚浅,日后有的是机会,我老太婆还有用你的地方,但不是现在。
可惜庞青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是智不足以存身。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居然在朝堂上提出免除两江三年赋税的要求,庞青云啊庞青云,是个人才,一直都在算计人,此时竟然算到了太后头上。你庞青云要名,也知道太后要名,如此大庭广众之下提出这个请求(其实是要求),太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答应,如果不答应,便没有爱民之心,也就不是个合格的君主。庞青云如此大胆,又如此精明,大臣们都错愕了,这样不懂规矩的人,谁还敢用?让你当两江总督,缘何?不是因为你打下南京,而是两江的税赋是朝廷的命脉,看在你无派可以直接控制的份上,才让你当两江总督,这可是太后的钱袋子啊,经济实力决定了政治实力。钱袋子都被你废了,又要你何用?
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问题,还没上任,就提出免除赋税,手握重兵又收买人心,你想干什么?这个皇帝你来做得了。
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还能活着,那真是欺我朝廷无人,大臣尸位啊。
当然,此时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姜和陈还有保他的念头,也在极力暗示,此时只要庞青云愿意投靠其中一个大佬,他还有活命的可能。可惜,都到这种地步了还是没有妥协之心,还以为自己能够扳倒他们。决裂的态度,对大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真能顺利当上两江总督,将来还不知能干出什么事情。姜和陈不得不同意除掉他,陈是多么的不舍,最后还提醒他要好好活着。
庞青云此时已然失去了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以为上面只是想要让他裁军,只要裁军,除掉赵二虎便能获得上面的信任。于是被利用这点,轻易的自断手足。在电影中,也许是导演考虑不够周全。现实中,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只要赵二虎在的一天,大佬就不敢轻易对他下手,其实赵二虎才是他现在手中能延命的筹码。除掉赵二虎,不符合庞青云的利益,就算有苏州呼啸和南京私发军饷这样的把柄和罪名,朝廷要治罪,也得掂量兵变的可能和成本。
其实,无论他杀不杀赵二虎,结局都一样,必然是一死,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不是信义问题,更不是投名状的问题。也许这才是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写实,只是把这个核心思想用兄弟情义和三角恋爱包装起来罢了,政治问题,说的太直白,便有影射之嫌啊。
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是三个老头,主线就是他们坐在一起吹牛逼的时候,其他的都是配角和支线。
兄弟情义这件事,看是干什么样的事业,当个土匪打家劫舍,当个小将领攻城野战,兄弟情义是很必要并且很有用的,但是如果要干“让天下穷人不受欺负”这样的大事,兄弟情义就成了袢脚石,在大义面前,必须放弃兄弟小义。
缘何,要干大事,就得接受孤独的命运,在干大事的路上,旁边都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历史不断的证明,在干大事的路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你一个,其他任何人都有随时叛变的可能,他之所以追随你,是因为跟着你有前途,有利益,若是有更好的选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变。作为老大,要能够给手下足够的利益驱动,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吃饭,比什么都重要。
打下苏州之前,庞青云还是低阶玩家,打下苏州之后,进入高阶段位,此时他的兄弟还停留在土匪时期的水平,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庞青云的安全,打下南京后,兄弟情义已经没有用处。若是此时赵二虎能够和姜午阳一样天真安分,还能好吃好喝活下去,但是赵二虎手中有兵却不懂的政治规矩。庞青云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不得不除掉赵二虎。
身处局中,身不由己。稍有不慎,万劫不复,致戒,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