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上曾经看过一个热门问题:“我一直追求完美,但至今一事无成,我该怎么办?”
其中一个点赞数很高的回答写道:“追求完美的人,本质上就是不敢犯错、不敢试错,甚至对失败充满恐惧的人,而这种恐惧,一开始就阻碍了你的成功。”
完美主义的人多数都很极端,一件事要么追求100分,做到极致,要么甘愿0分,直接放弃不做。
这表面上看是优质人生的不二选择,但如果深挖其背后的思维逻辑,就能清楚的看到他对于失败是极度恐惧的,只敢追求百分百的成功,却不敢冒险。
这样的人,做事如履薄冰,即使获得了别人所认为的成功,但因为没有自信的基础,不敢高兴,所以成功了也很难快乐。
完美主义的人,只盯着自己的缺点,对于自己的优势知之甚少,这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当然,如果追求完美的人,都是自卑情绪在主使,这有些夸张,但往往那些对自己吹毛求疵的人,多数都是自卑的人。
可见,完美主义并不是一个十足的褒义词,有时候还可能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
02
蔡依林在推出《ugly beauty》这张专辑时说:“追求完美,让我活得不像人。”
要知道,蔡依林是娱乐圈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她对于完美的追求甚至有一种自虐的倾向。
当年学舞蹈时,每天狂练14个小时,把自己练到浑身是伤,数次累到昏倒。为了挑战芭蕾舞20转,硬是练到大腿肌肉拉伤,肩胛骨错位。甚至在每天早起刷牙时,蔡依林也要把一只脚挂在肩膀上练一字马。
这样长年累月的自我苛求,透支了他的身体健康,让他在38岁这一年,终于认识到自己已经被“完美”掏空了身体。
蔡依林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去追求完美,但对于完美的追求,并没有她带来快乐,反而带来了一身的伤病。
“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因为完美永远追不完。直到身体对我发出了警报,告诉我不要再这样对自己了,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其实已经离完美越来越远了。”
完美是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强求。让自己变得更好本身没有错,可盲目的追求完美,把自己陷入到完美的怪圈中,忽略了交换完美的代价,这就得不偿失了。
03
当然,很多坚持完美主义的精英人士会反对这样的观点,觉得“我追求完美,想把事情做的更好,这有错吗?”
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但很多人在这里忽略了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时间和精力。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段时间,所以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两个有限条件的制约下,其实就给人生下了一个定义:
人生不是一件艺术品,并不是一定要让每一步都准确无误。
猎豹公司的CEO傅盛就曾说:“人生的关键,就是不断做减法。”做事时,分得清轻重缓急,多做重要的事,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能省则省就好。
有的完美主义的人,为了一次行程的路线安排,不惜从晚上研究到天亮,最后其实只不过是节省出了20块钱的车费。
可能有人说,花时间省下20块钱,这有什么不好?
我们如果跳出这个小格局,把这件事放在人生的大格局里来看,用8小时的生命换20块钱,这值吗?它多少钱都不值。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等价交换。俗话说,钱是王八蛋,没了再去赚,可见钱是一个可再生的物质,但生命却是不可再生的,它是一个线性的单程品。
马云就算倾其所有想买回自己的“昨天”,那也是痴心妄想啊!所以我们在选择自己投入的方向上,要时刻清楚,完美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完美不值得拥有,有的完美甚至都不值得追求。
04
我在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是写NBA新闻,500字的新闻稿差不多要写两个小时。
当时的状态就是被“完美主义”中毒太深了。死磕每一句话,这句话写不好,绝不往下写,完美主义的人忍不了瑕疵,但我错就错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瑕疵上,忽略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这样打磨出的文章,单看每一句都没有毛病,但拼到一起不是人话。即使修改完成了,也是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产出收益比极低。
现在我在写稿子的时候,不管水平如何,至少我已经摆脱了完美主义的束缚。
在初稿时,就是对思路不加阻拦,完全的自由书写,把想说的观点和事例都摆在桌上,只做简单地排布,不考虑前后句,不考虑因果关系,甚至不考虑语法错误,只以堆字堆观点为先。
之后的修改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从文章的整体俯瞰,在读的过程中,不过分修改每一句话,全是小修小补,给“错误”留下空间。
因为这一遍看不顺眼,但随着前后句的不断修改,可能下一遍就读起来顺理成章也说不定,要给自己留出这个容错空间。
这个过程的改变,本质上就是我开始接纳了自己的错误,允许自己在过程中犯错。把“试错”式写作当成一种头脑风暴,不断寻找可能性,不扼杀任何观点,把“完美”视为正无穷,不断朝它跑去。
05
完美主义的人,只为一滴水的干涸而悲伤,却无视巨浪翻滚的汪洋。过分地追求单点收益,不重视整体感,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不做完美主义的人,并不是让我们放弃优秀,只是说我们不必苛责自己去追求完美的结果,但要时刻督促自己走在通往完美、追求正无穷的路上,在过程中体会努力奋斗的成就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双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