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武侠电影和国外的西部片交相辉映,分别引领着东西方的观影导向。武侠片中竖笛和西部片中的口琴声音总能让你感觉到侠客和牛仔世界的无边无际以及孤独。没有飞檐走壁的特效,只有剑客和牛仔独步在寂寥的荒野之中。如今西部片已经死去了多年,我们的武侠电影还在以王家卫、徐浩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导演手中挣扎。当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同时抛弃武侠和牛仔时,到底是审美疲劳还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呢?
说起中国的武侠,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由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电影热,这是从80年代开始的。而早在1967年,胡金栓就以一部《龙门客栈》成为了武侠电影的教父级人物,同时也入选了当时世界最好的五名导演之一。可以说,西方人对中国的初步印象就是从武侠片中培养起来的。同期的著名武侠片导演还有张彻,传说一部电影要用掉三汽油桶的“血”,注重对打斗场面的写实。吴宇森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暴力美学”的继承和光大者。而徐克则是胡金栓最好的徒弟。
此时武侠电影展现出的是古典审美文化到电影中的转化,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以武为手段,侠为最终目的。在多股力量的冲突中,更多展现的是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最终选择中蕴含的哲学意味。胡金栓作为一名北方人,其骨子里燕赵之地雄浑大气的气场,带给我们对武侠无尽想象。
时间转眼来到了80年代,随着金庸武侠小说火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导演投入到了金庸小说改编电影的行列。此时的武侠电影比之之前,更多的变成了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代名词。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出现以一首《沧海一声笑》将此风格发挥到极致的许冠杰版《笑傲江湖》。断断续续的,直到2000年《卧虎藏龙》的横空出世,仿佛武侠电影又活了过来。李安从人心情欲的角度出发,独具匠心,美如画的镜头美学,人物性格的完美塑造和充满东方神韵的故事主线一下子就征服了好莱坞。一举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将中国的武侠片推入了又一个高潮。
就像所有事情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一样,高潮后的中国武侠片再次走入了沉寂。而这种沉寂伴随着的是人们对商业大片、公路喜剧和青春片的追捧。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追求在改变,从对侠义的热血沸腾到对金钱的崇拜,其实改变的不只是武侠电影也是时代赋予人理想的悄然变换。
最近几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走了新的道路,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武术,从立人处事中讲江湖。拍的电影诚意十足,故事也足够有说服力。只可惜没有当下时代背景的衬托,显得逼格有余而气场发虚。而徐浩峰导演走的是还原武林还原人性的道路,力求从真实的武林出发,写过一本小说集《逝去的武林》,《倭寇的踪迹》、《道士下山》、《师父》三部电影皆出自于此。
三部电影中只有陈凯歌指导的《道士下山》口碑遭遇滑铁卢,徐浩峰自己动手指导的另两部都是口碑极佳,可惜也只叫好不叫座。不过也成了坚守并传承中国武侠片最后的几个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