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大师
1951年讲于缅甸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
圣法尼师缅中(简体)翻译
陈永威修订[67]
内观禅修(Vipassanā,又称毗婆舍那、观禅或智慧禅)是禅修者为了能够如实知见自身所发生的身心现象的本质实相,而付出的精进努力。能够被觉知的整个身体,就是一组被称为色法的物质(rūpa)。色法是禅修者能够在当下清楚地觉知到的,在周身内外发生的物质现象。所谓名法(nāma),主要就是指了知色法的心。
观照六根门
名法与色法,就是每当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当下,显著地生起的身、心现象。禅修者一定要通过观照这些当下正在发生的身心现象,来了知它们的本质实相。因此,
在看到的时候,观照并标记「看到、看到」;
在听到的时候,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
在闻到的时候,观照并标记「闻到、闻到」;
在尝到的时候,观照并标记「尝到、尝到」;
在触到的时候,观照并标记「触到、触到」。
每当意识到心在思考、妄想、回忆的时候,观照并标记「思考、思考」,「妄想、妄想」,「回忆、回忆」。需要注意的是,标记的时候,只需要默默在心里标记,不用出声来念。
主要所缘──腹部的起伏
初学禅修者无法持续不断地观照当下发生的所有身心现象,所以,禅修者应从当下生起的,最显著和容易被察觉的名法与色法现象,开始来练习观照。
每一次的呼吸,腹部会膨胀起来(起),然后,回落下去(伏),腹部在起、伏移动的时候,生起的坚挺、紧绷、移动的现象,总是很明显。这就是被称为「风界」(vāyodhātu)的色法现象。禅修者要从腹部起、伏这个目标,开始练习观照。
为了能够观照到腹部起、伏移动时,所生起的坚挺、紧绷、移动的现象,首先要将心专注在腹部。禅修者将会发现,当吸气的时候,腹部就会膨胀起来,生起向上的移动,呼气的时候,腹部就会回落下去,生起向下的移动。腹部胀起来的时候,要同步地在心里默念标记「起、起」,腹部回落下去的时侯,要同步地在心里默念标记「伏、伏」。如果腹部起、伏的移动不明显,禅修者可以把手掌放在腹部上面来觉知它。
不要改变呼吸的速度,既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不要用力呼吸,否则,你会感到很累。你应该要和平时一样,保持稳定、自然的呼吸状态,同时,要在腹部起、伏移动的当下,观照并在心中默默地标记「起、伏」, 「起、伏」。
在内观禅修,禅修者用什么「名称」标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觉察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并了知它的实相。当观照腹部向上膨胀的时候,从腹部一开始移动,直到膨胀结束,观照的心要能够与「起」的移动,一直同步地全程紧贴着,就好像你在用眼睛看着一样。在腹部向下的回落,也要用同样的方法观照。在观照腹部起、伏移动时,觉知的心要与腹部的起、伏同步地生起,就如同用石头击中目标的时候一样同步。当没有其他显著的目标生起时,禅修者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观照腹部起、伏移动这个目标。
心念处
在你观照腹部起、伏移动的时候,心会到处飘荡。心在飘荡的时候,你要尽快地觉知到,要用标记的方法来观照,如「飘荡、飘荡」。这样观照一、两次后,心会停止飘荡,你应该回来继续观照腹部。
如果是觉知到了心在妄想,就标记「知道、知道」;
如果心到达了某个地方,就标记「到达、到达」;
如果是想象与人会面,就标记「会面、会面」;
如果是想象与人见面并谈话,就标记「谈话、谈话」;
如果是一般的想象,就标记「想象、想象」;
如果是思考,就标记「思考、思考」;
如果是计划,就标记「计划、计划」;
如果是沉思,就标记「沉思、沉思」;
如果是感觉快乐,就标记「快乐、快乐」;
如果是感觉无聊,就标记「无聊、无聊」;
如果是感到高兴,就标记「高兴、高兴」;
如果是感觉沮丧,就标记「沮丧、沮丧」。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心生起,都应该觉知并标记心在当下的状态。禅修者每当观照并了知这些心识活动的时候,都称为「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
由于没有练习正念观照,没有了知这些心识的活动,人们就误认为这个心就是「我」,人们认为,那是:
「我」在想象;
「我」在思考;
「我」在计划;
「我」在觉知。
人们认为自己就是,从小到大一直拥有生命、拥有思想的那个「我」。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我」。那些所谓的「我在思考」,只不过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心识活动。因此,禅修者一定要通过观照每一个当下生起的,那些变得明显的心识活动,来了知心的本质实相。当如此观照心识的活动,这些活动将很容易地消失,这时候,禅修者要再回到腹部,继续观照这个「起、伏」的移动目标。
观照苦受(受念处)
当坐禅一段时间之后,僵硬、热等等一些觉受将会生起。禅修者需要仔细地观照这些觉受。如果感到僵硬,观照的心就要瞄准「僵硬」的部位,仔细观照并标记「僵硬、僵硬」。要以同样的方法,观照热、疼痛、疲累等等这些觉受。这些都是「苦受」(dukkhavedanā),观照这些觉受,就是「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
没有观照,或忘记观照这些觉受,就不能够了知这些觉受的本质实相,禅修者就会认为:
「我」身上很僵硬,
「我」感觉热,
「我」感觉痛,
刚才「我」还挺好的,现在这些苦受让「我」不舒服。
把这些觉受当做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知见。实际上,这些觉受里面没有「我」,它们只是在当下刚刚生起的、一系列连续的苦受的生灭现象。
这就像是电灯,当电流持续地通过时,电灯就相续地点亮。同样地,这些觉受也是一个接一个、连续地生起,无论是僵硬、热、还是痛,都需要用心专注地观照。禅修者最初开始禅修的时候,当这些觉受生起时,往往感到疼痛难忍。因此,想要更换姿势的「意欲」(chanda)就会生起。这种想要变换姿势的「意欲」也要注意观照,之后,观照的心再回到僵硬、热等等的觉受上,并持续地观照,直至它们消失。
有句话说:「忍耐导向涅盘」。在内观禅修过程中能够忍耐,要比在其他任何境遇下能够容忍更为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忍耐苦受,那么,禅修者将会证悟涅盘(nibbāna)。内观禅修,就是需要忍耐。如果因为无法忍受僵硬、热等等觉受,总是在更换姿势,「定力」(samādhi)就开发不出来。定力发展不出来,内观智慧(ñana)就不能够生起,因此,你将无法证悟「圣道智」(ariya magga-ñana)、「圣果智」(ariya phala-ñana)及「涅盘」。
在坐禅时,身体会生起诸多苦受,如僵硬、热、痛,以及其他难以忍耐的觉受,禅修者不要在苦受生起的时候,立即放弃观照,或者改变姿势,而是应该保持原来的姿势,尽可能地忍耐苦受。禅修者要精进地观照这些苦受,并标记「僵硬、僵硬」、「热、热」、「痛、痛」,等等。经过耐心地观照,轻度的苦受将会消失。当定力很好、很强的时候,甚至非常强烈的苦受也会消失。苦受消失之后,禅修者再回到腹部,持续地观照腹部起、伏的移动。
如果经过长时间的观照后,苦受还是不消失,并且变得忍无可忍时,禅修者当然可以更换姿势。这时候,你要首先观照「想动、想动」这个意欲,之后,要缓慢地做一切动作,同时,必须要观照并标记这些动作。
抬起手臂时,标记「抬手、抬手」;
移动手臂时,标记「移动、移动」;
身体晃动时,标记「晃动、晃动」;
抬起脚时,标记「提起、提起」;
移动脚时,标记「移动、移动」;
放下脚时,标记「放下、放下」。
换好了姿势之后,身体坐直了,你应该再回来继续观照腹部。观照的心要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连续地进行观照,定力也要前一个剎那接续后一个剎那,无间断的。只有这样,禅修者的正念、定力,以及内观智慧才会连续提升直至最终圆满成就。当正念、定力以及内观智慧趋于成熟、圆满成就的时候,将会生起道智、果智。
内观禅修的过程,如同古代的人们为了生火,需要不停地用力转动,摩擦两个引火木块,直至火苗生起时,才可以放弃摩擦。
同样,修习内观也应该是一个现象接着一个现象地观照,定力必须要一直持续,毫无间断。例如,如果有僵硬或热的觉受生起,在这些觉受消失之后,观照的心也不要停下来「休息」,而是立即将心再带回到腹部,持续地、不间断地观照起、伏的移动。
当痒的觉受生起时,心要专注地观照痒的部位,并标记「痒、痒」,由于它是苦受,你就会想要抓痒,那么,痒的觉受与想要抓痒的意欲都要立即观照,并标记「痒、痒」,「想抓,想抓」,需要注意的是,禅修者不应该立即先去抓痒。
如果禅修者能够忍耐并持续地观照,一般来说,痒的觉受就会消失,这时候,你要再回来观照腹部起、伏的移动。如果痒的觉受一直不消失,你当然可以抓痒。首先,想要抓痒的意欲需要认真观照,「想抓,想抓」,之后,所有抓痒的动作都要仔细观照并标记,例如,手触到痒处、来回刮痒等等,抓痒后,手臂如何放置,接触到什么部位等等。最后,你再回来观照腹部起、伏的移动。
观照各种姿势的转换
每次在变换身体姿势的时候,都不要漏失任何一个动作细节。从想要更换姿势的「意欲」开始,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都需要细致认真地观照。
从座位上要站起来时,注意自己生起了想站起来的意欲,标记「想起身、想起身」,然后,在起身的同时,观照一系列的身体及四肢的动作,并做相应的标记。比如,抬起手臂、移动、伸展,支撑身体,身体前倾等等。当开始起身时,要小心翼翼地放慢动作,要观照并默念标记「起身、起身」,同时,注意自己身体变轻并站立起来。
禅修者的行为动作,应该要像个虚弱的病人一样缓慢。普通身体正常健康的人,通常是动作迅速敏捷而不假思索的。衰弱的病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动作缓慢、轻柔、细腻。比如,有腰痛、背痛的人,或其他类似身体病痛的人,站起身的时候就会非常小心、缓慢,以免弄伤自己的身体。
在禅修的时候,禅修者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实观照。除了观照目标之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都不要理会。所以,无论是看到了什么,要跟瞎子看不到一样,只是观照「看到、看到」;无论听到了任何声音,要跟聋子听不到一样,只是观照「听到、听到」。
禅修者在更换姿势的任何时候,必须要像个病人,任何动作都要缓慢、轻柔、细腻,只有这样,正念、正定以及内观智慧才能够开发、培育起来。在座位上要起身之前,观照「坐着、坐着」,然后再慢慢地、像个虚弱的病人一样站起来,例如,要轻轻地移动手、慢慢地抬脚,轻轻地弯曲或伸展四肢,慢慢地低下头,慢慢地抬起头,一切动作要轻柔、细腻,同时标记「站起来、站起来」。当身体站直后,观照站在那里的姿势,标记「站着、站着」,在左顾右盼的时候,要标记「张望、看到、张望、看到」。
行禅的修习
走路的时候,观照走路的脚步,默念标记「左步、右步」,「左步、右步」。你一定要觉知当下迈出的是左步,还是右步,每一步从提脚开始,到踩下脚为止,心必须要持续专注地观照每一步的动作。这是在较快走路时,一段式的行禅观照方法。当走路快速,以及要走一段距离的时候,能够观照左步、右步就足够了。
稍慢一点走时,就要标记「提起、放下」。练习两段式行禅时,同样需要观照脚的活动,同时标记「提起、放下;提起、放下」,开始练习行禅时,要练习观照提起脚、放下脚的动作,并同时还需要了知,提起脚或放下脚时「轻」或「重」的感觉。练习两天之后,观照就变得容易了。这时候就可以练习观照三段式行禅。
在经行道上来回行禅(caṅkama)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练习三段式行禅,每跨出一步,禅修者需要观照三个连续的活动。当提起脚时,标记「提起」,当向前推动脚时,标记「向前」,放下脚时,标记「放下」。对于初学禅修者,一开始时练习一段式和两段式行禅已经足够。
当行禅结束后,想要修习坐禅时,需要先观照「想坐」的意欲,当坐下去时,观照并标记「坐下、坐下」,同时,觉知身体下降时,重的感觉。坐下之后,安置手脚的动作,也要能够全面地观照。静静地坐好之后,要立即观照腹部起、伏的移动。
躺卧及睡前的观照
如果感到困倦,就观照并标记「困、困」,当时间到了要睡觉的时候,在躺卧时,移动手脚的全部动作,都需要仔细观照。
抬手时,观照「抬手、抬手」;
移动手臂,观照「移动、移动」;
支撑身体时,观照「支撑、支撑」;
身体晃动,观照「晃动、晃动」;
伸展腿脚,观照「伸腿、伸腿」;
躺卧,观照「躺下、躺下」。
观照躺卧的一系列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躺卧的过程里,你可能会证悟殊胜的智慧。当定力与智慧开发成熟的时候,随时随地你都可能会证悟「道智」与「果智」,即使在弯曲或伸展手臂的时候,也都有可能证悟涅盘。在佛陀入涅盘后不久,他的侍者阿难尊者(Ānanda),就是在躺下来的过程中,证悟了解脱一切烦恼的阿罗汉(arahant)。
阿难尊者在第一次佛典结集的前夜,为了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他十分精进地不断禅修。尊者几乎整夜都在修习身念处,他一直在修习行禅,他观照自己的脚步,「左步、右步」,「提起、向前、放下」,他一个脚步接着一个脚步地观照,观照想要走的意欲,仔细地观照每一步脚的移动过程。虽然阿难尊者一直在练习行禅,观照并了知名法与色法,极其快速生灭的本质实相,但几乎快到黎明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证悟阿罗汉。当意识到自己已经过度地修习行禅,太过精进时,为了平衡定力与精进力,他决定,应该要修习一会儿卧禅。于是尊者进入自己的房间,坐在床上,开始躺下去。当他正在躺下,细致入微地观照所有动作之时,在短短的一瞬间,阿难尊者证悟了阿罗汉的果位。
在他这样躺卧之前,阿难尊者只是须陀洹圣者(sotāpanna),在他躺卧的过程中,由于他精进地观照,因此,就在一瞬间,他连续地证悟了斯陀含(sakadāgāmi)的道智、果智;阿那含(anāgāmi)的道智、果智;以及阿罗汉的道智、果智。
禅修者应该想一想阿难尊者在躺卧的瞬间,证悟阿罗汉的例子,任何时候,如果能够精进地观照,你也有可能证悟「道智」、「果智」,时间不需要很长的。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禅修者应丝毫不可疏忽任何细节的观照。因此,像刚才所说,躺卧的所有身体动作,以及安排手脚的动作,都应该小心翼翼地注意,恭恭敬敬地观照。当身体静止地躺好后,再回到腹部,专注地观照起、伏的移动。
一个非常认真、精进的禅修者,应该珍惜这种正念的修习,虽然到了夜间时,人已经困倦,但是,禅修者也不应该放弃观照。禅修者应该继续精进地观照,直到睡着。如果禅修状态好,一些观照技巧娴熟的禅修者就不会睡觉了。相反地,如果瞌睡得厉害,你自然就会睡着。
当你感觉困了,想睡觉,就应该观照这个意欲,标记「想睡觉、想睡觉」。如果你的眼皮下垂,就标记「下垂、下垂」。如果眼皮沉重,要标记「重、重」。如果眼睛痛,要标记「痛、痛」。以这样来练习观照并标记,困意将会消逝,眼睛会再次变得清晰明亮,这时,要观照「清醒、清醒」,之后,再把心专注回腹部,持续地观照起、伏的移动。
禅修者想要睡着并不难,实际上非常容易。如果修习卧禅,渐渐的你就会感到眼困,最后就自然地入睡了。所以,禅修初学者不要修习卧禅太久或太多。禅修初学者应该多多地修习坐禅与行禅。
睡眠的时间就是禅修者休息的时间。作为一个认真的禅修者,应该限制睡眠的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这是佛陀允许禅修者在午夜休息的时间。4个小时的睡眠,基本上是足够的。如果不足够,你可以延长至5到6个小时。显然,6小时的睡眠对大多数人的健康需要是足够的了。
日常活动的观照
一个真正想要证悟道智、果智的禅修者,应该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会停止精进。在清醒的时间里,禅修者应该马不停蹄地、毫不懈怠地一直保持持续的正念观照力。所以,每当醒来时,你就要观照身心醒来的状态,标记「醒来、醒来」。如果已经醒了一会儿才意识到,这时候要立即观照腹部的起、伏移动这个目标。
如果想起床,应该先观照这个意欲,标记「想起床、想起床」。然后,观照起床时手脚的一系列动作,抬头时,观照并标记「抬头、抬头」,坐起身后,观照坐着的姿势,标记「坐着、坐着」等等,禅修者能够认真地观照所有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接续已没有任何活动,而只是静静地坐着,你应该把心专注在腹部持续地观照。
起床后,在你洗脸与洗澡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观照所有的动作。此外,穿衣服,整理床铺的活动,开门、关门的活动等等,因为这些活动相当快速,所以,要尽可能地用心观照。
当禅修者来到饭堂,注视自己的餐桌时,应观照这个行为,标记「注视、看到、注视、看到」。当你伸手取食物的时候,在触到食物的当下,在搅拌食物,抓取食物,递送食物,以及低头,把食物放进嘴里,放下手,抬起头时,所有这些动作都应该仔细地、尽可能持续地观照。这是按照缅甸人用手抓取食物时的观照方法,使用刀叉与筷子的禅修者,应该以同样的方法观照进餐时一系列的动作。
咀嚼的时候,应该观照并标记「咀嚼、咀嚼」,
尝到味道时,应该观照并标记「知道、知道」。
喜欢食物的味道,要观照并标记「喜欢、喜欢」,
觉得食物质量很好,要观照并标记「很好、很好」。
当你品尝食物、吞咽食物、食物经喉咙滑下去的时候,所生起的这一系列的名法与色法现象,都需要观照。这就是禅修者在一口一口地用餐时,进行观照的方法。喝汤的时候,无论是注视、看到,以及伸手,拿勺子,舀汤,送到嘴里,喝下去,等等动作,全部都需要观照。
在用餐时要做到这样细致的观照,对禅修初学者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要观照的活动太多,必然会漏失观照一些活动,但是,你应该事先决意,要尽力观照所有的动作。当精进力、定力逐渐培育成熟后,禅修者就将能够细致地观照所有这些动作现象。
禅修初学者在开始禅修的时候,因为总是打妄想,所以,会漏失观照许多目标。但是,你不要为此感到沮丧。禅修初学者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就能够觉知到每一次生起的妄念,逐渐地,将不会再有许多妄想了。
证得观智与涅盘
反反复覆地练习观照,心将能够与所观照的目标同步生起。比如在观照腹部膨胀的时候,观照的心能够贴着腹部,与腹部向上的移动同时生起,在观照腹部回落的时候,观照的心也能够贴在腹部,与腹部向下的移动同时生起。
腹部向上移动是色法,观照的心是名法,腹部向下的移动是色法,观照的心是名法。名法与色法,就是这样成双成对地生起,当观照的心能够紧贴腹部的时候,禅修者自己将能亲自清清楚楚地了知到,当下的名法与色法是成双地生起的。
因此,在每一次观照时,禅修者都会清楚地了知到,当下发生的只有名法与色法这两类现象,它们中间哪会存在一个人呢?被观照的色法是一类现象,观照它的心这个名法是另一类现象。
这种智慧就是「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是「内观智」(vipassanā-ñāṇa)中第一阶的观智。正确地证悟这一观智很重要,如果禅修者继续修习正念观照,接下来就将会证悟「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即:如实知见名法与色法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智慧。
在此基础上,禅修者还将会如实地了知到,所有的现象都是快速地在这个剎那生起后,又在下一个剎那灭去,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留。一般人会以为,人的身与心,从年少到年老整个一生,都是持续不断地存在的,人们以为,这个身体从小到大都拥有它,这个心从小到大也都拥有它。无论是身体还是心,人们以为这是「我自己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任何名法与色法永远地存在。
经过深入地禅修,禅修者将会亲身体验到,所有现象都是在快速地灭去的,禅修者将会如实地知见到,名法与色法是无常的这一本质实相。这是「无常随观智」(aniccānupassanā-ñāṇa)。这种生灭的本质实相是苦的,这是「苦随观智」(dukkhānupassanā-ñāṇa)。此外,禅修者也将会体验到身心各式各样的苦受,这也是「苦随观智」。
随后,禅修者会觉知到,所有的名法与色法现象都是在自发地缘生缘灭,不受任何人控制、不顺应任何人的意志,所有生起的现象里面,没有一个主宰。在观照的当下,禅修者如实知见到,「身心现象是无我的」这一实相。这是「无我随观智」(anattānupassanā-ñāṇa)。
禅修者继续深入禅修,当观智逐渐成熟的时候,禅修者将会在观照目标的任何时候证悟涅盘。所有过去诸佛、阿罗汉与圣者们,都是通过修习「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正道而证悟涅盘的。
所以,现在即将投入密集禅修的禅修者,必须要知道,大家已经踏上四念处的正道,这就是过去诸佛、阿罗汉与圣者们曾经修习过的四念处正道。
由于大家累积了足够的善业功德,由于大家曾经发愿,要以所修习的善业功德为助缘,证悟道智、果智以及涅盘,由于大家所累积的「波罗密」(pāramī,资粮)在今生已经渐趋成熟,所以,大家现在能够踏上过去诸佛、阿罗汉与圣者们所修习的四念处禅法的正道,大家应该对自己有这样的福德感到欣慰。只要按部就班地、自始至终地沿着这条伟大的正道修习内观禅法,禅修者就有希望,在今生成就过去诸佛、阿罗汉们以及其他圣者们曾经证悟的、出世间的定力与智慧。
精进的禅修者将很快就会经验到,自己未曾体验过的轻安与禅定,由于生起了轻安与禅定,禅修者将品尝到殊胜的法味,体验法的喜乐和诸多各类的善法。
生起了轻安与禅定之后,能够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各自的「特相」(sabhāva-lakkhaṇa),如实知见到名法与色法无常、苦、无我的「共相」(sāmañña-lakkhaṇa),这些是禅修者亲证的内观智慧。内观智慧渐趋成熟的时候,禅修者必将会证悟到过去诸佛、阿罗汉以及其他圣者们曾经证悟的道智、果智与涅盘。
证得初果
这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大家在密集禅修期间,就有可能证悟这些殊胜之法。实际上,这些殊胜之法,可以在一个月、20天或15天的密集禅修期间内体证。那些具有非凡波罗密的人,甚至可以在7天内证悟这些殊胜之法。
禅修者将会根除「有身见」(sakāyadiṭṭhi)、「疑惑」(vicikicchā)、「戒禁取见」(sīlabbataparāmāsa),并解脱四恶道(apāya)的轮回。禅修者应该胸怀如此坚定的信心,努力精进地修习四念处正道。
祝愿各位禅修者,能够付出十足的精进力,并能够快速地体证过去诸佛、诸阿罗汉以及圣者人们曾经证悟的道智、果智与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