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上午,我在图书馆看了这本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又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01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从青年起就立志献身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为发展教育事业,百折不挠,英勇奋斗,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在他可歌可泣的一生中,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探索并实践着。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
他始终在实践着崇一学堂读书时立下的誓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他时刻提醒自己只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他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既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觉得,要教出这样的学生,必须先有这样的教师。
陶行知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教育与生活劳动、教育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开放教育,反对鸟笼式的封闭陈腐的三脱离的封建传统教育。
他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这点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核心建议:多让孩子到自然界去“旅行”相吻合,通过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找出其中的联系,学会思考;通过劳动实践得出真知,才能活用知识。
02 知识渊博,善用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燕子矶头“回生碑”中写的三句话,为生命拨开云雾,挽救了很多迷茫青年的性命。
三句话如下:
“想一想,死不得!”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效,有民当爱,岂可轻生?”
“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与其投江而死,何不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数十几万农民努力而死!”
他知识渊博,很会做思想工作,善用方法。
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批评教育那名男生呢?
我们一般的教师,就是问清楚打架的原因,然后讲一堆道理说为什么打架不对,再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学生回去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而陶先生回办公室后,见男生已在等候,乃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他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淘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给他说:“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巧妙利用奖励方法,让男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03 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奇才”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有一次,一位夫人拜访陶行知,无意中说起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之后,陶先生亲临其家,和蔼地问孩子原因,又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孩子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睁大眼睛,认真地看着他怎么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溶液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点油。
事后,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1元6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了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陪孩子好问、好动手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如果我读书时候也能有幸遇见这样一位教师,那么今天的我也不会这样碌碌无为。
既然自己无法遇到,那就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这样一位睿智的教师,造福部分孩子。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身体躬行,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一直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