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关于来生我不知道,但是前世的过往,或许存在你的记忆。
我们的能力真的都是后天锻炼得来的吗?你确信不是因为回忆过往,逐渐清晰?譬如关于美德的概念,或者是道德的认知,真的是后天的学习才得到?
苏格拉底来认为,仅仅从道德自身和相关概念,或通过一系列实例,以及依据惯例或大众意见,以此来定义道德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谁说的都很难全面的概括相关的内容和延展意义。
相反,严格的定义是通过挑选道德概念的本质或实质,并将其适用于所有实例,仅此而已。譬如,在《美诺篇》中,和苏格拉底的论辩中,美诺将美德定义为“统治人的能力”,可是显然这个定义过于狭隘,因其排除了儿童和奴隶,同时又过于宽泛,因为其中包括了那些不公正的统治者。
当美诺转而成为提问者,要求苏格拉底定义“形状”和“颜色”时,苏格拉底抓住机会嘲讽了智者,他用简洁的方式定义“形状”(“限定固体的东西”),又用高尔吉亚华而不实的语言定义了“颜色”(“形式的衍生,与视觉相称,并且能被感知”)。充分说明了苏格拉底的表达能力,以及他具有的丰富的知识。
可是,这不能说明他就拥有真正的定义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不知道美德或其他任何道德概念是什么,就无法回答相关问题,这就是他为何不断将固执的美德,引回到美德的定义。不仅如此,美德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不可能拥有美德。如果美诺真正理解了美德的本质,他就会成为有德行的人,也就不会在波斯遭遇恐怖的结局。
在提出美诺悖论之后,《美诺篇》从消极对话转变为积极对话,柏拉图的哲学开始显现。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来说,美诺悖论是在完全知识和完全无知之间的错误二分法。
根据柏拉图的回忆学说,灵魂经过多次投生,已经知道一切,知识无非就是回忆起已经知道的事物。可以通过辩证过程回忆起知识,像那个奴隶男孩一样,这一过程只能从困惑的立场开始。
苏格拉底在一句旁白中对美诺说,困惑的男孩比开始时更好,因为现在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希望弥补自己的无知。对于美诺,以及我们这些对话的读者,道理同样如此,我们也一样希望弥补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