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目。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郑国被晋国和秦国的联军重重包围,局势岌岌可危,烛之武临危受命,肩负郑文公的嘱托,靠着非凡的智谋与出众的口才,成功劝退秦军,让郑国转危为安。
01 文中涉及人物
烛之武:身为郑国大夫,虽已年迈,却藏着一身能言善辩的本领。国家深陷危难,他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安危与否,硬是把郑国从亡国边缘拉了回来,真可谓“一言兴邦”。
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第 9 代国君,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他脑子活络,到处招揽贤才为己所用;对内大刀阔斧搞改革,让秦国发展得红红火火;对外也不含糊,开疆拓土,不断扩充地盘。为了和晋国处好关系,还多次和晋国结亲家,晋文公的岳父就是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有影响力。
晋文公:晋国第 22 代国君,大名重耳,在春秋五霸里坐第二把交椅,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这一路可不容易,遭骊姬之乱迫害,在外流浪漂泊了整整 19 年,直到年过花甲,才在秦穆公帮衬下回国,杀掉晋怀公登上国君之位。他和秦国你来我往,“秦晋之好”相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郑文公:春秋时期郑国第10任国君。他在位时,郑国已经没了郑庄公时期的风光,国力下滑。眼瞅着齐国、楚国争老大争得不可开交,郑国只能夹缝里求生存,谁强就依附谁。想当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路过,郑文公不听大臣叔詹的劝,既没以礼相待,也没听劝把重耳除掉,直接关城门把人挡在外面,这下可好,给自己埋下个大雷。
02 围攻郑国的原因
晋文公给出的伐郑理由有俩:一是当年重耳流亡时,郑国关城门慢待了他,因此结下梁子;二是郑国背叛齐国联军,转头投靠了楚国,这在晋文公看来就是不忠不义。
不过,这也就是摆在明面上的借口,实际上,晋国和秦国心里都打着进军中原的小算盘。虽说他们是大国,可在中原这富庶之地一直没站稳脚跟,郑国地盘虽不大,但卡在中原要地,也是战略重地,谁拿下郑国,谁就能在中原占得先机,所以才盯上了郑国。
03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
晋秦联军把郑国围得水泄不通,郑国眼瞅着就要亡国。郑文公这才慌了神,在手下举荐下,赶忙重用烛之武。大半夜的,让人把烛之武装在箩筐里,从城墙上偷偷放下去。烛之武这一路摸到秦穆公跟前,开始施展他的“嘴上功夫”。
他先是给秦穆公展望未来,从秦国自身利益入手,说秦国和郑国中间隔着个晋国,您大老远跑过来灭郑,图啥呢?郑国一灭,土地全进晋国腰包,这不是给别人做嫁衣,让晋国白白壮大,反过来削弱您秦国嘛!
接着话锋一转,给秦穆公画了个“大饼”:您要是不灭郑,往后郑国就是您秦国的“招待所”,秦国使者打这儿路过,缺啥少啥,保准给伺候得舒舒服服,对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光画饼还不够,烛之武又翻出晋国背信弃义的旧账。当年秦穆公好心帮晋惠公夷吾回国继位,晋惠公答应割地报答,结果呢,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翻脸不认人,修起城墙防着秦国了。晋国贪得无厌,万不可相信!现在它东边拿郑国当边界,往后扩张到西边,第一个遭殃的就是秦国。
秦穆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可不是嘛,咱可不能干这赔本买卖。于是,大手一挥,撤兵!还留下三名将领帮郑国守城,秦国和郑国就这么结成了联盟。
04 后续
秦穆公这一撤,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出兵攻打秦军。晋文公却摆摆手,拒绝得干脆:咱能有今天,全靠秦穆公帮忙,刚借了人家的力,转头就去伤人家,这不是忘恩负义、不仁不义嘛!说白了,晋文公舍不得秦国这个盟友,不想跟秦国闹掰,于是也带着晋军打道回府。
《国语》里还提到,晋文公退兵还有个条件,得把叔詹交给他。原来当年叔詹看重耳历经磨难,断定这人将来必成大器,就劝郑文公,要么好生款待重耳,要么干脆杀了,以绝后患。
可郑文公不听劝,一意孤行。这下倒好,叔詹被推到风口浪尖。好在他也机灵,见了晋文公就辩解说,自己当年出那主意,纯粹是为了郑国,要是杀了这么个忠臣,往后别人该说您滥杀忠义之士了。晋文公一听,觉得有理,就把叔詹放了。
另外,郑文公还有个庶子公子兰流亡在晋国。晋国为了以后能拿捏郑国,就逼着郑文公迎回公子兰,立为太子。郑文公没办法,只能答应。这么一来,晋国也算达到目的,撤了军,郑国这场危机算是彻底解除。
05 启示
《烛之武退秦师》可不单单是个精彩的历史故事,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外交教科书”。
烛之武就像一位洞察世事的高手,凭借犀利的眼光看穿各方心思,再用那高超的说话技巧,在各国势力间周旋,三言两语就把郑国的灭顶之灾给化解了。
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啥难题,得学烛之武,先冷静下来,摸清各方的利益诉求,找到问题的关键,再开口说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对方法,这就是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