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一个动机是内驱力还是外部动机?
那就是看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在享受这件事本身,还是只想得到做完这件事之后的结果?前者就是内驱力,后者就是外部动机。
如果你做的事情自己并不喜欢,只在乎被认可这个结果,那就是出自外部动机。比如,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如果评不了职称,他就不想写了,这就是外部动机。而另一个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在未知的世界中探索。这种情况就是出于内驱力。
二、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只爱打游戏?
首先,我们要对打游戏这件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沉迷在游戏上,不完全是动机问题,也不完全是自主性的问题,而是青春期和学业压力的综合作用。这个阶段,孩子们既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能力精准地掌控时间。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有些自相矛盾,或者时间管理不成熟,这都是正常现象。想想咱们在十几岁的时候,每天不也控制不住地打游戏、看漫画吗?成年之后,这种现象就会逐步缓解。
但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知道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复杂的,有挑战的时期,问题是他要高考呀!确实,这是一个不凑巧的时间,而且整个社会又为这一次考试赋予了过于沉重的意义。仿佛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都压在这次考试上。但这份过载的压力反而会让孩子更想摸鱼,选择用游戏来逃避。所以,有一些打游戏的孩子并不是没有学习动机,而是他们承担了太复杂的压力,超出了这个年龄段所能承担的正常水平。
还有一个复杂之处,在于青春期的家庭关系。着急的往往是家长,但家长介入得太多,效果又会适得其反。对行为的限制反而增强了反向的动机。
所以,打游戏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家长用什么方式,恰到好处地调节青春期孩子的学业自主性。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点:关系优先。亲子关系的问题比学习问题更优先。家长要先跟孩子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虽然青春期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但是在大方向上不能对抗。一旦针锋相对,就什么劲都使不出来了。
第二点:目标对齐。父母需要跟孩子沟通对未来的打算,孩子以后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这方面要有一些大概的共识。父母尤其需要听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单方面把目标定得很高,孩子并不同意,你们就会形成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点:压力适中。面对学业上的目标,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孩子肯定会有压力,但最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打游戏就会成为逃避压力的手段。
第四点:自我管理。学业自主性跟打游戏并不相互排斥。打游戏是兴趣爱好,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你要跟孩子讨论怎样管理游戏时间,而不是一刀切地进行限制。
一位女性白领,每天努力工作,目标就是要准时下班。因为她唯一的爱好,就是下班之后给自己做几个菜,喝杯酒,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可是你看,她不但没有因此耽误工作,兴趣反而变成了努力工作,分秒必争的动力。所以,有爱好的人也是可以适应社会的。有爱好是一件美好的事。只是我们要花一些时间探索,有没有更好的自我管理方式,能够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更好地取悦自己?
三、妈妈越是想方设法努力提升孩子的成绩,孩子越抵触学习。应该怎么办?
请妈妈退后一步,先跟孩子聊一聊对于未来的打算,看看有没有相对一致的目标。妈妈要为孩子的目标提供支持,而不是为了妈妈自己的目标给孩子增添压力,最终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四、孩子喜欢玩手机,如果家长采用断网、限制手机使用时长,甚至没收手机等手段来设置障碍,反而强化了孩子玩手机的内驱力。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玩个够儿可以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可不可以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让孩子放弃对玩手机的兴趣?但这个想法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你的战略目的已经暴露了,孩子知道你心里是反对他玩手机的。那么,只要孩子认为你站在他的对立面,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他都不会让你如愿以偿。与其如此,还不如坦荡地告诉孩子:我希望减少你玩手机的时间。当然,这需要你们在目标上有一个共识:面对学业目标,孩子当前玩手机的时间有一点失控,所以你们要对它做一些限定。比如特定的时间,你替他保管手机,完成了学业任务之后再给他玩。这样,你并不需要消灭他“玩手机”的动机,而是保留这个动机,同时让孩子用一种健康、平衡的方式兼顾他的学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