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传》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头脑中或许会闪现一系列类似“天材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的名人名言。
我们不否认勤能补拙,但我们也不提倡那种一味地埋头苦干,讲究方式方法的老黄牛似的耕耘。我们更希望在付出相同甚至更多的努力前提下,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读《曾国藩传》这本书时,曾国藩一度的愚笨让人印象深刻。六次科举落榜之后,他的文章被作为文理不通的范文悬牌批责,这让他备受打击。
他决定再努力奋斗一次,以挽回颜面。但用力也不能用蛮力,再重复之前的老路,他知道结果会是再次名落孙山。于是,他开始寻求改变。主考官说我文理不通,怎么个不通法呢?以前的学习,有什么经验教训?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经过了大量反复的对比学习,他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然后集中火力进行弥补。结果第二年科举考试,曾国藩就考中秀才,紧接着考中了举人,28岁时又考中进士。
这并不是说曾国藩有多么的聪明,否则也不会在他老家流传着就连到曾家偷东西的小偷都要嘲笑他笨的故事了。
连续地考中科举考试是因为曾国藩掌握了真正的学习方法,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的结果。如若他还如从前一般死读书,读死书,说不定等到他老人家八十高龄也考不中秀才。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是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也未必是你付出了很多,就一定会相应地收获很多。在大多情况下,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埋头苦学的孩子的成绩似乎并不那么理想,而那些看似不是那么努力的孩子成绩却很不错。这是因为后者是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努力学习的。一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那么他们做起任何事来都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