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只死鸟:从生到死,旅途过程包含的意义
死亡并不是消亡,也是另一种开始
那年,我十二岁。
第一次真正感受死亡是奶奶去世。放学回到家,她就躺在堂屋的门板上,穿着寿衣,安详,一动不动。我木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表达。小我7岁的妹妹,在边上哭得嘶声力竭。妹妹边哭边说,奶奶,刚收回来的稻谷,您还没吃呢,怎么吃的完呢?
哀歌一向悲伤,而我只知道,从此是再也见不到奶奶了。
那几日,吹喇叭的,打鼓的,亲戚,道士,来来往往。在一个凌晨,他们哭嚎着,埋葬奶奶的一生。
死亡,就是消失不见。
突然有一天,5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你会不会死?我尴尬,只能说你长大了,妈妈就会老的。他竟然大哭,我不要妈妈死。甚至半夜里喊着梦话,我不要妈妈老。从生到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带着对世间的探索,一步一步走向终结。
孩子还小,却隐约感受到死的害怕。晚知事的我,拙劣语言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只能用《我发现一只死鸟》这本书来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生命,它是如何演变。
一、生命的周期
什么样的叫生命?生命就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
什么是生命?植物、动物都是生命。小到路边的一棵杂草,大到动物园的大象,随处可见的生命。他们会疼,他们也会从生到死。
我们把生命的持续模式称为生命周期。所有生命的长短不一,有的生命时间长,有的很快就死亡。奇怪的龙虾,海底的大龙虾之类的,很多生物没有衰老的迹象,他们只会越长越大,而某些生物可以活很久很久。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生物可能是“玛土撒拉”,差不多4800岁,比金字塔还要古老。寿命最长的也可能是一种更低极的生命体。近来科学家们从深埋于新墨西哥洞穴的盐晶中发现了生长了2.5亿年的细菌孢子,并成功的将他们培养成了细菌。
第一章形象的介绍了各种生物的周期,丰富多彩,千奇百怪,配图形象,孩子看到第一页的人体脚板便入迷了。他脱掉袜子,对照自己的脚,从出生到骨架的脚,清晰得认知到生命的走向。
二、事实是:世间生物终将死亡
生物都会走向死亡。比如家蝇,如果所有的幼虫都能存活,然后繁殖,只需4个月,整个亚马逊雨林便会淹没在齐腰深的家蝇大军中,想想都觉得全身发麻。
那一只苍蝇会有哪种死法呢?可能被咖啡淹死,可能被苍蝇拍拍死,可能眼盲被撞死,可能还会被小鸟吃掉。
活着,就得吃。谁吃谁?就形成了食物链。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阳光,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动物,杂食动物啥都吃,纵观食物链,还是人类最厉害。吃吃吃的过程,也是一种死亡的进行时。
还有极端的天气变化,偶尔的意外,也会造成死亡。死亡的多样性,无处不在。
三、生物死后
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尸体会开始腐烂分解变软松散或者液化。所有生物时候都会回归尘土。这一过程可快可快,可快可慢,但最后都都会发生,而且对生命循环来说必不可少。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实在,从动物和植物死亡后,怎么分解到消失不见。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是“时间困局”。被困在琥珀里的虫子,被自然风干的蜥蜴,被冻结的食物,被石化的生物遗体等等,在大自然的天然环境中保存下来的生命遗体,如此有趣。
四、人们死时
人类死亡,会有仪式。集体悲痛,哀伤,葬礼,一系列人文礼节。
小时候最害怕鬼故事,那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世呢?大多的理论是人活着的生命历程,注定灵魂的走向,或者还有来世轮回的说法。估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死后到底会去到哪里?
现实是死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有些人死了,可能还活着,思想论的遗传。有些人活着,可能已经死了,无意义的重复生命的形式,却又是组成人类大集体的一份子。
灵魂存在与否,大家最能接受的是和声音有关。在月夜风高的晚上,做了亏心事的人,内心不安,听到的生意,看到的幻境。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见过啥鬼怪的。始终是一种传说。
对于孩子来说,生是看得见的,活泼的,死是一种消失,带有再也见不到的恐慌。这本书里详细介绍到死亡的过程和存在的有趣之处,原来人的死亡也并不是消亡,还会留下很多思想。
作者是从发现一只死鸟开始,联想到生命的起始到终结,过程漫长且曲折,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生命启蒙书,生动形象,让孩子认知到更广阔的万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