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到合肥工业大学后,和武乡一位的小伙子住在一个房间,在知道他做生鲜超市后,就给他推荐襄垣的白酒一斤半——是一个线上团购做到特别好的商家。
在这两天的交流中,发现武乡这小伙子自己就做过线上团购,而且做的也挺好,已经开了十几家连锁店,而自己还在给人家提建议。瞬间感觉自己就是我经常吐槽的那种傻X——非专业指导专业,班门弄斧那种。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想不少人应该会有,就算不是去指导,给人建议肯定是有的吧。听到闺蜜来吐槽老公,你是不是会立马分享自己的妙招;或者说看不惯新来的同事,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眼里没活,目无领导,我行我素……等等。
最近在参加拆书帮晋鲁豫小区组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共读活动,再次重读精读,而且是和大家一起读,一起深度思考,一起完成作业,就读到了原来可能没注意的点,发现了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比如上述的问题,书中史蒂芬柯维说这是思维定式惹的祸。
什么是思维定式呢?书中是这样说的:
"Paradigm(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他来窥探万事万物。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说明。思维定式就是这样,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
我理解思维定式是一个人习惯性的看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是个人价值观的反应。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环境影响,所逐渐形成并固化的认知和视角。这种认知和视角就决定了你对一件事的看法和想法,进而决定你接下来的行动和态度。
就拿开头的案例来说:我当时的推测就是他应该是做线下的,如此推测的原因,一是觉得武乡相较于襄垣会落后一点,想当然认为人观念和经营理念也要落后;二是小伙子脸上的青春疙瘩豆,让我想当然认为其年轻经验不足,感觉自己见的多了,又有了好为人师的冲动,想要去点拨人家。
再比如,随着近些年阅读育儿类书籍的增多,好像觉得自己真成育儿专家了,总想给别人指点一二。这都是自己的思维定式惹的祸
发现写作真是一种好方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等发现问题就已经没办法收回了,但文字更容易促进反思,而且发现问题之后可以进行记录,并立马进行反思。
那要如何转变自己的思维定式呢?
承认自己无知。作者说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会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才会保持谦虚,才不会想当然地推测,更不会好为人师地指导。
所以,本周的行动就是少说多写,在听到他人育儿相关言论时,等三秒再开口,如果出现好为人师的情况了,事后进行记录和反思。
书中梭罗的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结尾:
如果我们试试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奖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与君共勉。
下无正文,哈哈
拆书帮长治上党分舵正在通过长治全民阅读协会组织共读活动,每月带你深度一本书,你说约贴不约贴?所以我们就叫“约贴读书会”,欢迎大家来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