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女儿一边刷牙,一边对着镜子摸着自己的额头说:“妈妈,我大脑门上又长满痘痘了。”
“宝宝,就算长再多痘痘,你也是妈妈最爱的宝宝。”
我带着宠溺的眼神望着她,她还我一脸鄙视和无语。我自得其乐……
这样场景,除了发生在痘痘之外,还有黑头、雀斑、成绩、时间管理等方方面面,而我却一直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充满对女儿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让她有足够的安全感。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句话警醒了我: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是啊,女儿对我“热情”回应的不屑,不就是她因为感到不舒服又不知道如何回应以爱之名凌驾于她之上的老母亲吗?
现在,我试着站在她的角度去体会她的感受,我想我可以这么说:
“你对自己长痘痘有些失落难过?”
“对于长痘痘,你是不是觉得有些烦躁吗?”
“对于长痘痘,你有啥办法或者想妈妈提供什么帮助吗?”
去体会她的感受,才能减少以爱之名,才能站在她的角度去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以妈妈的身份,去施舍廉价的爱。母亲的爱是无价的,我却以错误的方式让其变得廉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却以母亲的名义凌驾于她之上,妈妈才是依靠。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即使在她焦虑和彷徨时,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成为掌控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以爱之名蒙蔽孩子的心灵。
感受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在时间的原野上让内心不断滋养,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在这辽阔的世界里不卑不亢自由自在地做自己。